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2018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05-28
    上一期    下一期

    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及其应用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及其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的拓展研究探讨
    刘遵义
    2018 (5):  3-8. 
    摘要 ( 250 )   PDF(951KB) ( 451 )  

    投入产出分析是分析产业间关联、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进行政策分析时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但是,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往往存在以下假设:(1)固定的投入产出系数;(2)规模报酬不变;(3)对所有商品都存在需求;(4)配套给定的基础设施;(5)部门同质性假定。然而,投入产出系数会时不时地更新,某个计划期内投入产出系数的内生变化可以也应该被考虑进去。本文将从这些标准的假定出发,对投入产出技术进行一些衍生性讨论和拓展性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国内价值链分工测算研究
    李善同, 何建武, 刘云中
    2018 (5):  9-18. 
    摘要 ( 323 )   PDF(1935KB) ( 1076 )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国内省际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拓展了关于贸易增加值的WWZ分解方法,提出国内省份对外贸易(出口、省际调出)分解的统一框架,分析国内不同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状况;通过价值链参与的国际国内比较总结了相关的典型化事实。根据这些研究本文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分工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哑铃型"分工模式;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三大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垂直专业化指数同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存在“微笑曲线”吗?——基于供给与需求双重视角
    潘文卿, 李跟强
    2018 (5):  19-28. 
    摘要 ( 259 )   PDF(1144KB) ( 1016 )  

    本文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从产出供给和投入需求的双重视角度量了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是否存在位置与增值能力之间的"微笑曲线"关系。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三类行业的产出"上游化"和投入"下游化"趋势明显。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在产出供给链和投入需求链都存在位置与增值能力之间的"微笑曲线"关系。产出供给视角的"微笑曲线"在2002-2012年间有平坦化趋势,投入需求视角的"微笑曲线"则呈现右移和下移特征。"微笑曲线"演进特征表明单纯依靠改变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不足以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与增值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工和技术进步对增加值率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分析
    张红霞, 夏明
    2018 (5):  29-38,46. 
    摘要 ( 184 )   PDF(1023KB) ( 339 )  

    本文研究了分工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增加值率的影响。首先建立增加值率分析的投入产出模型,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分工发展和技术进步如何对增加值率产生影响,然后利用WIOD现价和上年价格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国际分工对各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变化的影响程度。主要结论有:缺乏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分工必然导致增加值率的下降,但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分工则有不同结果;对于发生分工的产品部门,伴随效率提高的分工未必带来增加值率的下降,一定条件下会使得其增加值率上升,对于其他部门,增加值率则会提高。实证结果表明,从1996年至2007年,伴随技术和生产效率改变的国际分工使得某些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上升,比如美国、日本、印度等,而我国则的确由于国际分工而导致本国制造业增加值率的下降。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增加值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因素,欧盟、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增加值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分工之外的非价格因素以及价格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义平均传播长度指标及在全球生产链分析中的应用
    陈全润
    2018 (5):  39-46. 
    摘要 ( 267 )   PDF(1029KB) ( 673 )  

    传统的平均传播长度指标(APL)刻画了两个部门之间的平均距离。然而,回答很多全球生产链相关的问题需要使用两组部门之间的APL。本文将传统的单个部门之间的APL扩展为任意两组部门之间的APL,提出了广义的APL (GAPL)。并且利用GAPL指标研究了世界各国在全球制造业生产链中的位置及随时间的演化情况。研究发现,在全球制造业生产链中专门从事中间品生产活动的经济体位于生产链的上游,而专门从事最终品生产活动的国家则位于生产链的下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产分割、区域间贸易与CO2排放:基于IRIO模型的研究
    赵忠秀, 闫云凤, 裴建锁
    2018 (5):  47-57. 
    摘要 ( 251 )   PDF(1191KB) ( 378 )  

    当前,国际生产分割快速发展,传统的生产者责任污染排放核算面临挑战,消费者责任核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际上,一国内部地区间的生产分割程度较之国际更高,地区间贸易隐含碳研究却相对较少。数据可得性较差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半官方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辅以海关数据,调整加工贸易影响;并基于改进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生产分割下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而,提出拓展的"碳排放要素"HOV模型,预测隐含碳的净流向。模型证实,各区域"生产碳排放"与"消费碳排放"之差,等于各区域"隐含碳净流量",生产碳排放可由消费碳排放与隐含碳净流出加总得到。实证结果显示:京津区域、东部沿海区域等经济发达区域的消费碳排放大于生产碳排放,它们是隐含碳净流入地区;而东北区域、西南区域等地区是隐含碳净流出地区,即地区发展中高排放产业转移造成的污染转移多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表明地区间碳排放转移差异巨大,这增加了碳排放交易的难度和不确定性。2002年和2007年"碳排放要素"HOV模型的预测成功率分别为75%和89%,该结果与以往对于国家层面研究相比,理论与实证相符程度更高,说明一国内部各区域更接近HOV模型的经典假设。对各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显示,多数地区的资本形成是消费碳排放的主因,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对2002年和2007年两个时点的比较发现,各地区的消费碳排放本地市场效应明显,但随着时间在逐步减弱,意味着地区环境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区际贸易。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效益及环境效应分析
    蒋雪梅, 刘轶芳
    2018 (5):  58-63. 
    摘要 ( 237 )   PDF(1069KB) ( 345 )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表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WIOD),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测算对比了各主要经济体从中、美两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中获取的实际经济利益和为此承担的隐含碳排放。测算结果表明,在过去十余年间,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渐将低附加值、高污染的原材料生产转移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将高附加值、低污染的高端元器件生产留在本国内部,在从电子信息产业全球贸易中获得绝大部分经济利益的同时,将大量污染留给了中国。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产值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我国只是较多的参与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劳动密集型的环节而已,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并不高,仍需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争取逐步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的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责任分配研究
    金继红, 居乂義
    2018 (5):  64-75. 
    摘要 ( 185 )   PDF(1317KB) ( 332 )  

    本文利用WIO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及中日两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数据,使用进口国生产时的碳排放系数测算进口产品的隐含碳,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准确地测算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同时,根据产品来源区分了双边贸易隐含碳的具体承担者,探讨贸易隐含碳排放责任分配量化。研究发现,2000-2011年间中国生产者责任和日本消费者责任比重有所增加,日本从中国进口高排放强度中间产品转移本国的碳排放,此部分排放责任日本应以绿色援助、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纳入中国排放权交易体系等形式共同承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
    段玉婉, 段心雨, 杨翠红
    2018 (5):  76-83. 
    摘要 ( 173 )   PDF(1007KB) ( 336 )  

    在陈锡康提出的反映加工贸易的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本文将其拓展到区域层面,建立中国反映加工贸易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并测算了2002-2007年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对中国及各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如果不在区域层面区分加工贸易,将高估出口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且对沿海地区的高估程度大于内陆地区,因此高估了出口对经济增长在地区间的差异。同时发现,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远高于内陆地区;但沿海地区的出口生产对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2002-2007年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9%和24.2%,加工出口对全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小于一般出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常态下能源-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探索
    严春晓, 宋辉, 张润清
    2018 (5):  84-94. 
    摘要 ( 131 )   PDF(1035KB) ( 318 )  

    该研究受我国学者陈锡康提出投入占用产出技术思路的启发,从我国目前编制投入产出表入手,为了适应新常态经济运行特点,一是结合数据提供的可能提出了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污染物排放量的经济-环境投入产出基础扩展模型构建思路;二是进一步以河北省为例,通过科学划分部门分类,扩展收集调查有关污染物产生量、治理量等数据,提出和完成了能源-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并对模型中污染物的排放、产生、治理概念进行了规范,给出了计算完全产污、治污、排污系数和最终消费的污染治理系数,以及提高模型计算精度等问题的具体思路;三是利用模型对河北经济-能源-环境治理现状,相互影响的关联特征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实证提出了我国编制环境治理投入产出表的步骤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增长动力的投入占用产出分析
    刘新建, 房俊峰
    2018 (5):  95-100. 
    摘要 ( 221 )   PDF(1013KB) ( 325 )  

    关于经济增长动力的三驾或四驾马车观点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但是,对这个理论的正确认识需要借助于完整的经济分析模型。本文应用动态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深入分析了投资需求与其他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方式,结论是:首先,投资需求动力与其他需求之间不完全独立,其次,当年潜在增长受过去经济活动调节,当年积累消费配置决定未来潜在增长,再次,当年需求状态决定当年实际增长(不大于潜在增长)。主导拉动力的转换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eontief逆矩阵和Ghosh逆矩阵性质应用的再研究
    徐大举, 张海燕
    2018 (5):  101-111. 
    摘要 ( 699 )   PDF(1044KB) ( 971 )  

    本文首先总结了价值型Leontief逆矩阵、Ghosh逆矩阵和实物型Leontief逆矩阵的性质,回顾了这些性质在产出调整分析和价格调整分析中的一些应用,然后研究了这些性质在产出调整分析中关于投入乘数方面,以及在价格调整分析中关于产出乘数方面进一步的应用,结论是如果只有部门i的实物型最终产出增加(减少)而其余部门的不变,那么部门i的投入乘数一定不增加(不减少),而且至少存在一个部门i0(i0 ≠i)的投入乘数一定不减少(不增加);对偶地,如果只有部门j的增加值上升(下降)而其余部门的不变,那么部门j的产出乘数一定不增加(不减少),而且至少存在一个部门j0(j0j)的产出乘数一定不减少(不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常态”经济增长的贸易效应:基于中国DPN GEM模型的研究
    裴建锁, 姚顺利
    2018 (5):  112-118. 
    摘要 ( 219 )   PDF(991KB) ( 407 )  

    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对贸易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应用新颖的反映加工贸易特性的投入产出表,构建DPN GEM模型研究结构调整的贸易效应。首先,论证了加工贸易调整(逐步减少加工贸易占比)将会降低中国贸易增速,证实了文献中将贸易增速下降归因于结构性调整,特别是中美加工贸易安排已基本结束的解释。特别的,考虑到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另一种结构调整,即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本研究显示该调整亦将减少贸易。然而,"新常态"增长确切无疑的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福利;同时,有可能带来更高的真实GDP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就业结构演变及其动因分解——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分析
    李方一, 王娟, 李兰兰, 唐志鹏
    2018 (5):  119-126. 
    摘要 ( 237 )   PDF(1053KB) ( 728 )  

    本文研究了2002-2012年中国就业总量与结构的演变历程,并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构建结构分解模型(SDA)定量测度了各产业就业变化的动因。研究结果显示,10年间中国的就业总规模增长了4.7%。就业结构不断改善,由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消费、投资、出口、进口、就业系数和技术的变化这六项因素的变化使就业人数分别增长了74.3%、60.6%、27.6%、-25.2%、-143.7%和10.4%。消费增长带动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例上升,投资增长带动了资源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比例上升,进出口贸易是劳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比例提升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导致就业减少,尤其是就业系数的降低使农业就业人数下降最为明显,但与中间使用网络有关的技术变迁却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例提升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间消耗研究
    袁小慧, 范金, 徐小换
    2018 (5):  127-136. 
    摘要 ( 179 )   PDF(1591KB) ( 386 )  

    中间投入也是一种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中间消耗程度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在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测算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江苏制造业为例,动态分析在嵌入全球价值链中不同制造业行业中间消耗的演化特征,并从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动的角度寻求解释。研究表明:第一,相对于浙江和上海,江苏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纺织业等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较高的行业,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也相对较高;第二,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较高的产业部门中间消耗也相对较高;第三,相对于进口品,国产品的中间使用受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动影响程度较大;第四,尽管技术进步改善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高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却使得国产品中这些行业的中间产品性质加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碳生产率减排目标分配机制研究——基于不同环境责任界定视角
    夏炎, 吴洁
    2018 (5):  137-147. 
    摘要 ( 160 )   PDF(3838KB) ( 343 )  

    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引起产业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跨地区的中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环节在地理位置上分离,因此生产和消费相关的碳排放可以根据产品贸易进行转移,这就意味着不同碳排放责任下的核算,以及基于此制定的省级减排目标(如碳强度和碳生产率目标)的分配将对各省产生不同成本效益和环境责任。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建立多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我国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并与目标优化方法相结合,估计各省在不同环境责任下的减排成本和减排目标调整。结果表明,消费者责任核算能够兼顾效率和公平,将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排放责任适当的分配到最终消费的较发达的消费地区,有利于减少区域间碳泄漏,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碳生产率目标强调在能源效率方面重新规划减排目标,并进一步改善欠发达地区的能源效率。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能源效率和单位减排成本来分配和增加投资,并随之提高减排效率。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LMDI分解技术的中国分行业劳动报酬增长因素分析
    李晖
    2018 (5):  148-157. 
    摘要 ( 209 )   PDF(1043KB) ( 342 )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别从产业层面和部门层面对中国行业间劳动报酬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运用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中国分行业劳动报酬进行组间与组内差距测算,以此来分析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三次产业内部行业劳动报酬的变动特征。其次,将投入产出分析模型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相结合,对2002-2007年与2007-2012年两个阶段中国各行业劳动报酬增长进行因素分解分析,探求影响中国各行业劳动报酬增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行业平均劳动报酬差距在合理范围内,近几年有缩小趋势。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各类最终需求总量的增长是拉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各部门收入增长对国内消费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最终需求部门结构的变动对各行业收入增长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通过调整部门结构拉动收入增长存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DA法的水资源管理评价——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
    王苗苗, 马忠, 惠翔翔
    2018 (5):  158-164. 
    摘要 ( 181 )   PDF(1063KB) ( 430 )  

    集成水资源管理将水资源管理阶段分为供给管理、技术性节水、结构性节水和社会化管理四个阶段。本文基于地区投入产出模型,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将水资源消耗影响因素量化分解为技术性、结构性(中间需求效应)和系统性(最终需求效应)三个因素,对张掖市2002-2012年间水资源管理阶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2002-2007年间,促使张掖市水资源消耗减少的最主要动力来自于结构性(中间需求)因素,判断张掖市的水资源管理处于结构性节水阶段;经过虚拟水战略调整,2007-2012年间,系统性因素(最终需求效应)对张掖市用水减少作用凸显,此阶段张掖市的水资源管理处于由结构性节水到社会化管理的过渡阶段。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为水资源管理阶段的评价提供了一种简明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力资本:净输出还是净输入——基于对外贸易中虚拟劳动力的流动分析
    王会娟, 王晓玄, 雷舒娅
    2018 (5):  165-172. 
    摘要 ( 220 )   PDF(1040KB) ( 407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创造了"世界工厂"的奇迹,为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对外贸易中货物服务生产所依赖的劳动力资源——虚拟劳动力的进出口流动,探讨中国不同学历劳动力依附于国际贸易产品的流动现状。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的区分加工出口的非竞争型分学历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提出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以及进口贸易中不同学历虚拟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和测算公式,进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仅考虑直接附加在贸易品上的劳动价值,中国是人力资本净输入国,如果考虑到贸易品的完全劳动价值,则中国是人力资本净输出国;无论是直接,还是完全分析,高学历虚拟劳动力的输入总是大于输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出口国内增加值驱动因素的影响效应数据挖掘研究
    邢光远, 冯宗宪
    2018 (5):  173-178. 
    摘要 ( 152 )   PDF(1534KB) ( 318 )  

    本文在相关研究以及欧盟第7框架计划项目支持编制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的基础上,完成不同国家1996到2011年出口国内增加值变化率Va和出口总额变化率Vs的测算。基于EMD数据分解我国Vs和Va的年增长率发现,Va的趋势RES就是Vs的IMF3分量,揭示出口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由开始加快在2004年达到高峰后开始回落,呈现偏倒U型特征;Va的IMF1和IMF2分量与Vs的IMF1和IMF2分量变化态势完全一致。借助引力模型测算发现,VsIMF1和GDP直接关联dI的相关系数为0.652,VsIMF2和贸易成本变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447,给出Va的IMF1、IMF2分量的驱动因素分别是GDP和贸易成本。研究结论对于准确识别我国出口国内增加值驱动因素及其效应提供了支撑技术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文化产业投资后向净效应测算——以河南省为例
    王志标
    2018 (5):  179-186. 
    摘要 ( 209 )   PDF(1009KB) ( 331 )  

    研究文化产业投资的效应对于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最新发布的投入产出表,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编制了基于文化产业大类的文化产业投入产出表。其次,利用所编制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对总产出和增加值的净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是最值得投资者考虑的文化部门,文化服务业比文化制造业更值得投资者投资。创新性体现在:第一,根据最新的文化产业分类和投入产出表编制了按大类划分的文化产业投入产出表;第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文化产业投资的后向净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供给侧探寻我国就业变化成因
    高翔, 田开兰, 杨翠红
    2018 (5):  187-196. 
    摘要 ( 196 )   PDF(1029KB) ( 476 )  

    在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从供给侧探寻我国就业人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供给侧出发,利用投入产出Ghosh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将各部门就业变化定量分解为技术发展因素、经济总量增长因素和经济结构变化因素,其中经济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调整和增加值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经济总量增长与就业密切相关,对各部门就业增长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经济增速的放缓将对就业造成不小的压力。技术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加大了各部门的失业风险,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和科技革命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2002-2007年,经济结构变化主要对第二产业就业带来积极影响,2007-2012年,这种积极影响则转向第三产业,说明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需求已逐渐向第三产业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在需求拉动模型中的应用
    任思儒, 许健, 赵昊暘
    2018 (5):  197-206. 
    摘要 ( 188 )   PDF(1283KB) ( 426 )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成为了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拉动力。城镇居民作为重要的消费主体,其消费结构的演变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在研究最终消费的影响时,经典的投入产出需求拉动模型一般仅考虑消费总量的变化,但假设消费结构与最近调查年份一致,这种处理方法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显然将导致严重的模拟偏误。本文深入分析了城镇居民重点消费系数的时空变化的基本特征,进而依据消费理论选择若干影响因素对重点消费系数进行了面板回归,得到具有显著解释力的若干因素。基于所构建的模型,论文模拟了2015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拉动效果,首先使用回归模型得到重点系数回归预测值,并据此对2015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修正,进而使用修正的消费结构运用需求拉动模型计算了城镇居民消费对各产业的拉动作用,与传统沿用2012年的消费结构所得到的总产出测算值相比,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发现使用消费结构不变的错误假设将显著低估对总产出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地区间能源-碳排放-经济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经济结构调整
    付雪, Michael L. Lahr, 张亚雄, 孟渤
    2018 (5):  207-217. 
    摘要 ( 247 )   PDF(1410KB) ( 408 )  

    鉴于中国2030年碳强度比较2005年下降60%约束条件以及GDP增长目标,本文认为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有助于中国实现这一目标,并提出一个多区域多夫曼-萨缪尔森-索罗模型。它不同于前人国家能源的优化投入产出模型,自编制能源-碳排放-经济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以全国为一个系统,反映各地区隐含于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然后应用线性规划方法给出经济增长最大化和碳减排双目标下各地区分产业碳排放指标以及结构调整规划。当设定供给和需求平衡和能源使用变化的实际条件约束,模型结果表明应该削减能源消耗并将重工业转移出中国地区。当GDP年增长6.5%时,总碳排放量与2010年水平相比上升1.6%,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度下降4.4%。东部(0.6%)碳排放份额下降,中部地区和北部沿海的碳排放份额将上升(1%和0.2%)。欠发达地区高碳排放的金属压延业和金属加工制造业产出比例下降迅速。在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下降0.9%,在西北和西南地区下降0.8%,因低碳排放的服务业的房地产业、金融和其他服务业的产出比例上升被抵消,在东部、南部沿海和京津分别增长5.8%,5.3%和5.1%。中国经济下行造成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深。能源结构趋向清洁化将减轻中国整体重工业和中部地区能源工业的碳减排压力,减排关键是对落后地区提高技术转移和合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对美国贸易反制措施的效果评价——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研究
    李鑫茹, 孔亦舒, 陈锡康, 祝坤福, 田开兰
    2018 (5):  218-224. 
    摘要 ( 240 )   PDF(985KB) ( 657 )  

    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双边贸易为两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好处。然而,新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升温迹象,使得中美贸易形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无论是全面提高对华进口商品关税,还是更加频繁地挑起贸易摩擦,都将对中国经济和就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可能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应及早做好应对准备。本文给出了中国可对美国采取的四种贸易反制措施,包括整体减少对美进口的全面反制措施,以及三种非对称性反制措施——减少美国波音飞机订单、减少美国大豆进口和限制赴美旅游人数,并基于美国2015年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测算了四种反制措施对美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最终,结合反制措施效果和可行性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对美国贸易反制应着力于重点产品和重点领域,而不适合开展全面反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固定资本形成内生化的房地产投入占用产出局部闭模型及其应用
    陆子含, 陈锡康, 高翔
    2018 (5):  225-232. 
    摘要 ( 191 )   PDF(1046KB) ( 411 )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包括房地产建筑业、房地产服务业和房地产土地流转部门三个部分。房地产销售额由房地产产出和土地成本两部分组成。分析可知,通过增加企业、政府和居民收入从而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再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房地产销售影响经济的重要途径。鉴于传统投入产出模型不能对此进行有效刻画,为充分反映房地产与国民经济间的相互联系和促进关系,本文设计和构造了房地产投入占用产出表,提出新的将固定资本形成内生化的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应用模型测算房地产销售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得出2015年对GDP的完全拉动为13万亿元,得出的测算结果显著大于传统模型,更加符合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何上升?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
    宋景尧, 林晨
    2018 (5):  233-238. 
    摘要 ( 294 )   PDF(1001KB) ( 373 )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快速上升。本文旨在从古典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了收入分配与服务业占比的关系。本文在结构分解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分配结构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建国以来的分配结构的变化解释了61.4%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变化。因此,分配机制倾向于服务业是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快速上升的主因。适当控制服务业利润水平有利于更好促进该行业为制造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治污投入与排污权交易政策动态一致性的博弈机制研究
    张艳楠, 孙绍荣
    2018 (5):  239-248. 
    摘要 ( 195 )   PDF(1082KB) ( 800 )  

    本文基于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排污权交易市场背景下,博弈双方企业产量的确定、政府部门规定单位产量治污水平的决策问题。引入政府部门查处或社会公众举报非法排污的概率,构建一种以控制排污总量为标准的治理模型。分析不同行动顺序下的最优反应函数,以及政策的动态一致性,重新定位企业的经济效益、政府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全面权衡治污设备技术费用投入与社会环境效益。研究表明,政府部门具有信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治污水平;当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具有非平均主义倾向时,其政策具有动态一致性;且企业投入的治污设备技术费用是排污权交易价格、单位超标排污罚金、政府部门查处或社会公众举报企业非法排污行为概率的递减函数。该结果可作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对称信息下可再生能源并网机制设计
    孔令丞, 涂改革, 张英辉
    2018 (5):  249-261. 
    摘要 ( 177 )   PDF(1183KB) ( 393 )  

    可再生能源并网实践中,不仅存在其发电产出与电力需求随机性的问题,而且并网补贴政策还受到电网成本信息非透明的影响。本文借助收益共享合约理论,通过将分享系数构造成电网边际成本的函数,调整发电方与电网的部分转移支付,建立非对称信息情景下的收益共享合约。进而基于电网成本显示激励机制理论,对可再生能源电力产出与需求的随机性及电网边际成本进行参数变动性分析,得到合约协调的供应链均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销售商预售策略研究
    鄢章华, 刘蕾
    2018 (5):  262-272. 
    摘要 ( 194 )   PDF(3127KB) ( 444 )  

    销售商的预售使顾客的购买行为提前于消费,现有预售模式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定价策略展开,很少考虑预售(提前)期的量化决策。为制定科学的商品预售策略,在考虑销售商资金时间价值的基础上,结合销售商与顾客间的Stackelberg博弈关系,以预售价格和预售期为决策变量,建立销售商预售策略的优化模型。通过对模型求解结果及现实预售案例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能实现销售商收入最大化的预售策略可分为超低价格、超长预售期策略和少量价格折扣、较短预售期策略两类,并给出了两种不同预售策略实现销售商收入最大化的条件。最后,通过数值分析展示了两种预售策略间的关系,并对本文的结论进行了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