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经济与金融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企业商业信用供给
吴育辉, 莫一帆
2025 (3):  3-16. 
摘要 ( 52 )   PDF(1240KB) ( 23 )  
本文基于手工搜集整理的全口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和2007—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地区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该效应在非国有、小规模和行业竞争程度低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加剧了企业的信贷融资约束、经营风险和税负压力,进而减少了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缩短了企业商业信用的供给期限,并且降低了供给质量。本研究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监管处罚的威慑效应研究:来自债券评级机构的经验证据
张新民, 丁璇, 杨道广
2025 (3):  17-27. 
摘要 ( 26 )   PDF(1235KB) ( 17 )  
中国债券市场中,政府监管是维护债券市场有序发展的基础力量,是诸多债券市场发展影响因素背后的顶层基础。本文利用2014—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所发行的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债样本,考察了监管处罚事件对信用评级机构债券评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信用评级机构经历监管处罚事件后,债券信用评级水平显著下降,即监管处罚存在“威慑效应”;进一步,该效应对非国有信用评级机构、信息环境较差的发债企业更为显著,而警告处罚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处罚并不会产生“威慑效应”。考察“威慑效应”的经济后果,发现监管处罚虽增加了信用评级机构的第二类错误,但减少了第一类错误和总体评级误差,表明“威慑效应”虽导致评级机构过于谨慎,但总体上提高了评级准确性;此外,监管处罚显著增加了债券信用评级信息含量,并改善了债券信用评级与企业违约风险之间的错配性。动态检验结果表明,监管处罚的“威慑效应”的确存在,但并不持续,是短期的。本文对信用评级机构改善债券评级行为和债券市场监管机构完善监管治理措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产业转移的高耗能行业碳转移测算、路径与影响因素
李梦, 王雅楠, 李巧, 陈伟, 刘增明, 于倩聿
2025 (3):  28-41. 
摘要 ( 26 )   PDF(1261KB) ( 10 )  
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测算了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高耗能产业转移和碳转移,比较了省际和行业间产业转移和碳转移路径。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检验了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城镇化对碳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耗能产业转移与碳转移的路径相似但不完全耦合,产业转移的“北移”趋势逐渐减弱,但碳转移仍然向北。从细分行业来看,也有明显差异,建筑业产业作为转出量最大的行业,主要从上海转出,但是建筑业的碳转出最多的省份是浙江。碳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能源强度对碳转移具有积极影响,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对碳转移具有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知识产权发展如何影响企业“走出去”?
杜小飞, 栾维新
2025 (3):  42-54. 
摘要 ( 17 )   PDF(1269KB) ( 9 )  
本文利用省际知识产权发展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基于Probit模型考察了我国知识产权运用发展和服务发展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以及金融发展和营商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①知识产权运用发展和服务发展均能够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率,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②知识产权运用发展和服务发展分别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进而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概率;③金融发展对知识产权运用发展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率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调节效应,营商环境正向调节知识产权服务发展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率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中,母国知识产权运用发展和服务发展视角的选择,弥补了现有研究多从东道国视角切入,以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而忽略知识产权其他方面经济效应的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地商会与资本跨区域流动——基于企业异地并购的视角
海鹏, 唐浩丹
2025 (3):  55-67. 
摘要 ( 20 )   PDF(1358KB) ( 5 )  
从企业异地并购这一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微观视角,本文通过构建交叠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了异地商会对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异地商会能够显著提升异地并购的数量和金额,且这一影响并非短期效应,而是日益重要的长期效应;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异质性-稳健”估计方法以及进行其他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前述研究结论依然显著成立。从影响机制来看,异地商会可以通过弱化地区间信息壁垒、搭建企业与地方政府有效沟通的平台以及增强地区间信任等多重途径,有效地缓解由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因素导致的市场分割对异地并购的不利影响,促进资本跨区域流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现阶段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商会组织促进资本跨区域流动,进一步推动构建强大、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与国内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预期会影响企业并购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陈小军
2025 (3):  68-77. 
摘要 ( 15 )   PDF(1185KB) ( 4 )  
结合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经济发展态势下企业发展预期转弱的现实背景,本文以2017—2019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发展预期对企业并购决策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企业发展预期转弱会明显加大企业并购实施强度;②在作用路径方面,发展预期转弱促进企业并购主要是通过适度债务扩张来实现;③通过加强并购行为,在发展预期转弱环境影响下的企业经营业绩波动得到明显抑制,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显著提升;④企业发展预期转弱对并购行为的影响在成熟期及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丰富了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为企业并购行为提供稳预期视角下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与创业管理
为爱好而贡献?解开为数字技术开源社区贡献的“黄金配方”
汪万, 蔡三发
2025 (3):  78-88. 
摘要 ( 19 )   PDF(1299KB) ( 3 )  
开源通过构建可信的开放协作模式来激发技术创新,而开源商业化也导致个人以这种社区协作机制进行创意碰撞的动机逐渐发生变化。因此,本研究从自决理论和社会实践观角度构建“胡萝卜-彩虹”的驱动因素理论框架,将因素划分为短期的、经济的回报(胡萝卜),长期的、有价值的追求(彩虹),并基于GitHub开源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探讨个人未来为数字技术开源社区贡献的前因之间的关联及内在复杂性。研究结果表明:未来贡献可能分别与财务报酬、职业发展、知识产权协议、外部效能、用户价值和社区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胡萝卜和彩虹维度共同作用时,并未发现外在因素排挤内在因素的证据,反而外部效能增强了彩虹维度,并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胡萝卜和彩虹维度的驱动因素可形成三种组态来产生高未来贡献可能,即“彩虹-职业”型、“彩虹-知识产权”型和“胡萝卜”型。由此产生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为未来研究、相关贡献者及管理者提供重要的指导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绩效反馈对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方向的影响——同伴效应的调节作用
郑莹, 刘雨, 张晓月, 黄俊伟
2025 (3):  89-100. 
摘要 ( 25 )   PDF(1361KB) ( 6 )  
行为理论相关研究认为企业根据期望水平与实际绩效的差距调整组织实践,但关注的组织实践局限于资源消耗型活动。本研究将创新资源的配置分为资源释放和资源消耗两个相反方向类型,并将二者同时纳入绩效反馈模型分析中。研究发现:绩效落差会激发问题搜索引致的资源释放型创新活动,而绩效顺差会促进冗余搜索导向的资源消耗型创新活动。组织在根据绩效反馈调整资源配置决策时受到同伴行为的影响,管理者倾向于在积极反馈情境中放大同伴的正面信号,而在消极反馈情境中放大同伴的负面信号。同伴效应进一步受到高管过度自信和技术不确定性的调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学研合作、内部研发与企业突破性创新——基于知识基础理论视角
刘斐然, 李世杰
2025 (3):  101-110. 
摘要 ( 20 )   PDF(1212KB) ( 10 )  
基于知识基础理论,本文探讨了产学研合作和内部研发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理,并聚焦于突破性创新中的内外部整合机制。研究表明:首先,产学研合作和内部研发均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具有倒U型影响,其内在机理在于二者对企业知识基础的非线性影响以及知识基础的中介效应。其次,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NIH综合征”,较多的企业内部研发反而降低了产学研合作正面作用的持续性和峰值,其内在机理源于产学研合作可以提升知识宽度而内部研发使企业“知识窄化”,这使得内部研发削弱了产学研合作拓宽知识基础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和专利信息为理论假说提供了经验证据,并从平衡与协同内外部创新等角度为企业实现突破性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补贴、政府采购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
肖丁丁, 贺冰寒, 张骞
2025 (3):  111-122. 
摘要 ( 20 )   PDF(1216KB) ( 21 )  
探讨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工具的影响机制,并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等本土化理论剖析差异化作用效果,是基于中国情境优化创新驱动机制的重要尝试之一。基于我国2001—2019年省域层面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法探究了研发补贴和政府采购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对比分析了不同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调节效果。研究表明,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工具存在显著的效果差异,研发补贴对区域技术创新存在倒U型影响,而政府采购对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两种政策工具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研发补贴对位于中西部地区低分位点处区域的创新效果更显著,对位于东部地区高分位点处区域的创新效果更显著,而政府采购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更显著;伴随着分位点位置上升,研发补贴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杠杆效应逐渐增强,而政府采购的杠杆效应却逐渐减弱。结合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要素禀赋显著强化了东部地区研发补贴与技术创新的倒U型关系,却负向调节了区域政府采购与技术创新的正相关关系,采购品目类别与要素禀赋的耦合程度直接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本研究深化了政策工具的技术创新驱动机制,丰富了新结构经济学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效应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研发操纵——抑制还是加剧?
朱浩, 李林, 蔡丹, 何建洪
2025 (3):  123-135. 
摘要 ( 29 )   PDF(1255KB) ( 11 )  
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可能产生利用数据优势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并抑制研发操纵和恶化信息不对称进而加剧研发操纵的两种对立可能,本文基于2012—2020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研发操纵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有效抑制研发操纵,表现为显著降低研发操纵公司的异常研发投入;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发挥“信息效应”和“信号效应”以优化信息供给和强化市场监督,从企业内外部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抑制研发操纵;异质性分析发现这种抑制作用在创新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的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和高管有研发背景企业中更为显著;数字化转型通过抑制研发操纵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企业提高研发绩效。本文研究丰富了数字化转型微观经济结果认识,也为政府更好推行产业政策以激励企业创新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
政府数据开放视域下跨区域政府数据共治四方博弈分析
武森, 杨正凡, 单志广, 何慧霞, 魏桂英
2025 (3):  136-148. 
摘要 ( 28 )   PDF(10255KB) ( 24 )  
我国政府数据开放进程存在区域性差异,跨区域的政府开放数据缺乏流动性和协调性,严重阻碍跨区域开放数据的汇聚及利用,亟须多主体协同数据治理推动跨区域政府数据共治,以进一步挖掘开放数据价值。本文构建了包含中央政府、两个处于同行政级别的跨区域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和数据利用群体的数据共治四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究多主体参与数据共治的均衡策略及策略稳定性,并结合2022年两地方政府相关数据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政策差异、数据利用群体行为等关键因素对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对数据利用群体实施补贴机制能够促进其进行信息反馈,进而促进两区域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数据共治,且随着共治满意度的提升,中央政府对平台由惩罚机制转向补贴机制;补贴机制下的交互激励机制能够缓解政府数据共治中平台的搭便车行为,实现数据共治;惩罚机制在特定条件下实施差异化激励能避免两区域平台陷入囚徒困境,实现数据共治。最后,从数据共治各参与主体的角度对政府数据共治和政府数据开放提出管理建议,为跨区域政府对开放数据实施数据共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块链赋能平台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现机理——基于三方演化博弈视角
史萍萍, 孙国强, 石文萍, 张玲
2025 (3):  149-163. 
摘要 ( 21 )   PDF(1619KB) ( 15 )  
电商平台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滋生出许多负面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与应用为平台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基于技术嵌入理论,从“结构赋能-功能赋能”两维度分析区块链技术赋能平台治理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建立商家、消费者、平台企业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博弈三方的策略稳定性与系统的演化稳定性分析,厘清区块链赋能平台治理的实现机理,并用数值仿真对结论进行佐证。结果表明:在区块链技术赋能平台治理的过程中,依托区块链的技术特征赋能实现“抑恶从善”“去伪求真”“宽严有度”的平台治理机制。三方初始意愿、上链效应以及监管成本是影响区块链赋能平台治理效能的重要因素,而商家投机行为是引发平台乱象的根源。鉴于以上结论,提出了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平台治理体系、鼓励商家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自身业务的透明度和追溯性以及引导消费者参与区块链在线评价系统建设等建议,力图推进平台治理的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实现电商平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信任与企业高管团队稳定性
刘小元, 于宴周, 张光利, 庞守林
2025 (3):  164-176. 
摘要 ( 19 )   PDF(1641KB) ( 9 )  
本文关注地区社会信任对企业高管团队稳定性影响的问题。基于中国地区间社会信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本文依据制度理论从社会规范的视角探讨了地区社会信任影响企业高管团队稳定性的理论逻辑,采取中国地区社会信任和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地区社会信任对企业高管团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绩效期望落差和市场环境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地区社会信任水平越高,企业高管团队稳定性越强;绩效期望落差负向调节地区社会信任与企业高管团队稳定性间的关系;市场环境中的市场丰腴度和市场不稳定性会分别正向与负向影响地区社会信任与企业高管团队稳定性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针对企业高管团队治理和提升地区信任水平的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作性冲突管理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一个双调节的中介模型
沈莉, 吴雪珍
2025 (3):  177-189. 
摘要 ( 26 )   PDF(1303KB) ( 19 )  
“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和谐理念促进了团队内合作性冲突管理方式的发展,该类冲突管理方式是否影响团队创造力呢?基于行动学习理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双调节的中介模型,通过对77个团队412份领导及员工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探讨并检验了合作性冲突管理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合作性冲突管理正向预测团队创造力,团队反思在合作性冲突管理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着中介作用;领导者正念和团队任务复杂性能够正向调节合作性冲突管理对团队反思的正向作用,同时显著调节合作性冲突管理经由团队反思对团队创造力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深化了中国本土的团队冲突管理的理论研究,提出领导者正念的重要性,并为组织及领导者通过合作性冲突管理激发团队创造力提供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计与财务管理
独立董事捆绑聘任与盈余管理:“刚正不阿”还是“安分守己”
苏子豪, 彭斐, 吴武清
2025 (3):  190-203. 
摘要 ( 14 )   PDF(2271KB) ( 13 )  
独立董事履职的声誉机制理论认为,独董会为了维持其声誉勤勉履职。捆绑聘任的独董既可能维持“刚正不阿”的声誉,从而发挥更强的治理作用;也可能追求“安分守己”的声誉,以维系关系,两类动机下独董会做出相应的履职行为。本文以2004—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独董捆绑聘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独董捆绑聘任关系的强度越大,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大股东权力较大或公司缺乏机构投资者股东监督时,这一效应更为明显。以上结果表明,捆绑聘任独董很可能采取“安分守己”的履职策略而对企业盈余管理起到“有限监督”效果。研究还发现,在非国有企业、未购买董责险的企业中,捆绑聘任独董对应计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抑制(提升)作用更强;独董捆绑聘任现象存在较强的时序依赖特征;捆绑聘任独董更可能缺席董事会会议,但相对普通独董不具有显著的反对投票行为差异。本文对声誉机制理论进行了有益补充,丰富了独董个人特征对履职效果影响的研究,并基于此为优化独董轮换制度提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关联股东结盟、控股地位与盈余操纵:来自一致行动人的证据
章琳一, 熊浩君, 张洪辉, 邹英
2025 (3):  204-215. 
摘要 ( 14 )   PDF(1246KB) ( 5 )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涌现出越来越多非关联股东通过一致行动协议结盟构成控股股东,即控股型一致行动人的现象。理解并分析这一现象的经济后果是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拟从盈余操纵角度分析非关联股东通过一致行动人协议结盟成控股股东的经济后果。采用可操纵性应计度量盈余操纵,本文发现,存在控股型一致行动人的公司,其盈余操纵程度更高;这一正显著关系主要体现在正向盈余操纵和中小股东结盟样本中。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民营企业和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控股型一致行动人对盈余操纵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控股型一致行动人会恶化公司内部治理、“俘获”审计师以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经济后果分析发现,这种盈余操纵行为最终导致控股型一致行动人公司未来业绩恶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作管理
考虑溢出效应的不同准入门槛价值共创策略研究
翟运开, 周君涵, 王宇
2025 (3):  216-227,249. 
摘要 ( 10 )   PDF(4887KB) ( 8 )  
针对由一个提供价值共创的企业及两类用户组成的供应链,本文探讨了在不同的价值共创准入门槛(高/低)条件下,用户间网络溢出效应如何影响企业和用户的努力投入策略及预期收益。研究发现:①在高准入门槛的价值共创环境中,主要用户对一般用户溢出效应的增强可能导致主要用户减少。为稳定或增加主要用户群体,企业需要通过策略性的信息保护措施来缓和该溢出效应造成的影响。②在低准入门槛的价值共创环境中,增加主要用户间的溢出效应能最大程度地提升企业预期收益,且任何溢出效应的增加对企业来说均有益。因此,企业可通过调节不同的溢出效应激励不同用户付出更多的定制努力,从而实现企业收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基于任务组合优化的项目调度机制研究
王敏, 刘国山
2025 (3):  228-237. 
摘要 ( 13 )   PDF(2461KB) ( 5 )  
项目调度问题解决的是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适当的活动并达到项目工期最优的目标,它是优化项目资源配置、缩短项目工期的重要手段。调度过程中,如何在不同时段,基于有限资源,选择恰当的活动调度,是该问题解决的关键。本文基于项目工期最短的目标,从任务组合角度出发,以分支定界过程为框架,嵌套任务组合优化策略,结合启发式优先规则,设计一种新的项目调度机制。在此过程中,首先利用广度优先搜索确定待决策活动和分支时刻,然后分别基于任务组合优化策略和深度优先搜索完成树的分支优化和剪枝过程,最后通过算例及问题库PSPLIB完成实验测试,对比传统启发式调度机制,分析不同项目环境对调度的影响,验证机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无论是项目平均工期还是最优调度方案占比,所提出的调度机制求解结果都优于传统启发式调度机制。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指导项目管理实践,对实际项目调度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CPA模式下供应链网络广告微分博弈模型
于浍, 张浩男, 陈东彦, 武志辉
2025 (3):  238-249. 
摘要 ( 16 )   PDF(1769KB) ( 7 )  
为了规避网络广告延时效应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往往会采用效果付费(cost per action,CPA)方式进行网络推广。本文在CPA模式下研究考虑延时效应的供应链网络广告决策与协调问题。首先,建立含有时间延迟的品牌信誉动态模型和效果依赖的网络广告投入成本模型,并构建CPA模式下供应链网络广告微分博弈模型,再利用最优控制理论求解得到分散式决策与集中式决策下供应链系统的最优网络广告策略、定价策略、品牌信誉以及利润。其次,对决策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明确供应链系统的最佳决策机制,参照最佳决策供应链系统,设计一种动态批发价格契约,使供应链实现完美协调。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对网络广告投入、品牌信誉、利润以及协调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发现,与传统广告研究结论不同,CPA模式下制造商的最优网络广告投入高度依赖于时间,且遵循“逐降-早停”原则;CPA模式下短暂的网络广告延时效应和良好的销售效果可以增加双方合作的积极性,进而企业倾向于整体获利最大的集中式决策机制。本文研究成果为供应链企业网络推广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应商生产服务水平驱动的质量涟漪效应下跨国采购决策
刘冬, 李胃胜, 陈杰, 陈志祥
2025 (3):  250-260. 
摘要 ( 13 )   PDF(1230KB) ( 6 )  
在供应商生产服务水平及其零部件质量带有波动性的环境下,考虑多源跨国采购-组装的最优决策问题。本文利用随机过程理论来刻画生产服务水平与零部件质量的涟漪效应,构建带有多重随机因素的多周期跨国采购-组装决策模型,并给出随机系统的运作态势与可靠性评估机制。结果表明:当系统的多重质量波动的耦合作用使得生产状态占优时,其规划周期内的期望订购量与利润具有上升的趋势;当系统的生产服务水平波动过程为不可约遍历马尔可夫链时,企业的最优期望利润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否则反之;通过首达目标评估机制的指标体系,可揭示供应商生产服务过程的风险传导机理,进而依此构建供应能力与质量控制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而达到安全运营与提质增效的预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研究
跨国企业生态整合劣势动态克服过程与环境构型组合——基于中企案例及fsQCA方法
高雅琪, 蔡文轩, 石先蔚
2025 (3):  261-275. 
摘要 ( 45 )   PDF(2560KB) ( 30 )  
生态整合劣势的概念深化了对企业出海过程中外来者劣势影响因素的讨论,并倡导构建多维度的当地生态系统,以促进企业在东道国市场上实现有效竞争。然而,现有文献对于企业如何克服生态整合劣势的过程机制尚未探究。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及NCA与fsQCA方法,以合法性获取为线索,剖析案例跨国企业克服生态整合劣势的动态过程机制,并探究影响跨国企业生态整合劣势克服水平的环境构型组合。研究得出:(1)生态整合劣势动态克服过程模型,包括市场初入时期的生态整合劣势遭遇、市场发展时期的生态整合劣势维稳、外部冲击时期的生态整合劣势防御三个阶段;(2)产生高生态整合劣势克服水平的环境构型组合,是以制度距离、基尼指数、城镇化率、外资流入、贸易竞争优势、经济复杂性构成的五种促进高企业生态整合劣势克服水平的环境条件组态。本研究为跨国企业与经济开放国家在当地实现良好生态嵌入及构建其良性发展环境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市场-社会”互动视角下如何发展乡村产业——基于“新社区工厂”的案例研究
吉昀, 谢永平, 柴建
2025 (3):  276-288. 
摘要 ( 36 )   PDF(1613KB) ( 38 )  
随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的不断推进,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已经成为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特色和实践需求,选取陕西省平利县一带“新社区工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式案例研究方法对其演进历程和多元主体间协作等问题进行纵向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通过实施政策保障、产业集聚和品牌推广的行动方案,市场通过发挥营商环境、技术引进、组织管理的积极作用,社会通过奠定思想观念、社会网络的坚实基础,共同引导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合作的体系,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机的发展格局,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为其他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