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经济与金融管理
石油、黄金和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与动态传导——基于隐含波动率的新视角
贺蒙, 朱学红, 谌金宇, 廖建辉
2025 (1):  3-15. 
摘要 ( 54 )   PDF(2603KB) ( 46 )  
基于隐含波动率的新视角,首先采用前沿的风险溢出网络模型,全景式考察了石油、黄金与全球主要国家(地区)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强度、规模及时变特征。其次,基于边际溢出分析方法,观测了石油、黄金与股票市场间的风险溢出的来源及动态传导路径。结果表明:石油、黄金与全球主要国家(地区)股票市场间具有显著、非对称的风险溢出效应,并在新冠疫情出现期间迅速增强,溢出指数达到峰值。石油、黄金市场是股票市场的重要风险来源,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风险输出者。在疫情出现后,尤其是美股前两次熔断期间,石油市场和巴西股市风险溢出强度骤增。而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内地股票市场逐步转变为风险承担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机制研究与实证检验——基于环保注意力和地方政府GDP竞争角度
岳立, 任婉瑜, 江铃锋
2025 (1):  16-27. 
摘要 ( 55 )   PDF(1261KB) ( 46 )  
地方政府环保注意力和地方政府间GDP竞争在我国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影响路径上发挥明显的调节作用并存在“黑箱效应”,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竞争是研究该问题的重要视角。本文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用Super-SBM模型测算绿色经济效率,通过变系数模型分别对环保注意力和GDP竞争的复杂调节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在政府命令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中显著存在,公众参与型规制对绿色经济发展只在短期表现为显著的负面影响,长期影响不显著。地方政府环保注意力和政府GDP竞争均在环境规制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过程中发挥复杂的调节作用,“黑箱效应”主要体现在二者调节作用与其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影响存在方向性差异。此外,产业结构水平和市场开放水平均会对绿色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倡议与WTO跨文化争端网络演进——基于社会计算科学的视角
霍达, 肖皓, 张晓涛, 易靖韬, 李君航
2025 (1):  28-39. 
摘要 ( 40 )   PDF(1523KB) ( 18 )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跨文化经贸合作成为各国参与和制定国际规则的重要方式。“一带一路”倡议在跨文化经贸合作中产生的协同效应日益显著。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的“双十周年”叠加之际,本文从社会计算科学的视角,结合跨文化经贸合作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对WTO争端网络演进的作用机制。研究结合古诺均衡与斯塔伯格均衡分析了动态博弈机制下跨文化经贸谈判耐心优势对制度进入壁垒的影响,并结合马尔科夫链蒙泰卡罗模型预测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WTO跨文化争端网络的演进机制,同时结合多主体模型对多边跨文化经贸合作机制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包容多元文化差异,推动WTO争端网络从单极主导的克拉克哈特风筝形态向更加对称的蝴蝶型分布演进。研究为“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制度公共产品优势积极推动开放包容的WTO跨文化经贸合作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法》实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了吗?——基于双重差分的经验评估
张科, 黄细嘉, 王红建, 陈松
2025 (1):  40-51. 
摘要 ( 41 )   PDF(1680KB) ( 21 )  
本文借助《旅游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利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年前最后一次修订的《旅游管理条例》与《旅游法》的相对差异程度构造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旅游法》实施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法》的实施通过完善旅游产业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以及推动旅游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显著促进了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异质性检验发现:地区执法环境越好以及非正式制度水平越高,《旅游法》实施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不仅科学评估了《旅游法》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为进一步完善旅游法律制度以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了谁的活力?
李明珊, 孙晓华, 关书
2025 (1):  52-63. 
摘要 ( 31 )   PDF(1226KB) ( 14 )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要求,面对各类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作用效果与途径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构建混合寡占模型,从理论上解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差异化影响,并以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显著促进了非国有企业经济活力提升,缓解融资约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非国有企业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经济活力的影响呈现非线性效应,在改革初期主要通过剥离政策性负担激发国有企业经济活力,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一味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将不利于国有企业经济绩效提升。为进一步探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机制,以商业一类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为样本,检验了以分类改革为标志的新一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效果,发现新一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降低两类委托代理成本间接提升国有企业经济绩效,而并没有抑制国有企业承担就业等社会性责任。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评价提供了经验性事实,而且为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豆生产潜力及其对中国大豆贸易主导权的影响研究
苏丹华, 倪国华, 鲍勤
2025 (1):  64-74. 
摘要 ( 34 )   PDF(3451KB) ( 15 )  
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粮食合作为提升中国大豆贸易主导权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利用GAEZ模型,基于三种增产情景量化测算了RCP4.5气候条件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2011—2040年(2020s)、2041—2070年(2050s)和2071—2100年(2080s)三段时期的大豆生产潜力和出口潜力,并研究了最佳情景下的大豆出口对中国大豆贸易主导权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豆生产潜力为5036万吨~9892万吨,增产潜力可达2020年产量的1.7~4倍;对中国的大豆出口潜力为863万吨~5719万吨,在加强灌溉的条件下可促进中国大豆进口集中度降为91%,在开发可耕地条件下可降至54%,中国的大豆贸易主导权将有较大提升,但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仍将处于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大豆生产与贸易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与创业管理
本土集中式研发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郁, 杨乃定, 张延禄, 朱向琳
2025 (1):  75-86. 
摘要 ( 37 )   PDF(1313KB) ( 15 )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以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本土集中式研发网络组织结构逐渐凸显。本文基于后发国家复杂产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一般路径,将企业技术创新维度划分为技术模仿创新和技术协同创新,并建立了本土集中式研发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通过收集279份复杂产品企业的有效数据,对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本土集中式研发网络可以促进企业技术模仿创新和技术协同创新,且相对于技术模仿创新,本土集中式研发网络更能激发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技术扩散仅在本土集中式研发网络和企业技术模仿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产品模块化正向调节本土集中式研发网络和技术模仿创新之间的关系,技术合法性负向调节本土集中式研发网络和技术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复杂产品企业如何利用产品模块化特征以及技术合法性的动态变化提升企业技术模仿创新和技术协同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跌倒”后是否还会“爬起来”:不同前因组态的创新失败对企业再创新行为的影响
孙冰, 张延丰, 田胜男
2025 (1):  87-99. 
摘要 ( 33 )   PDF(1261KB) ( 10 )  
创新失败会对企业再创新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已有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既有研究忽视了创新失败前因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为此,综合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以沪深两市A股的981家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在识别创新失败产生的多重前因组态路径的基础上,系统地考察了不同前因组态的创新失败对企业再创新行为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第一,5种前因组态会引发创新失败:内部主因—知识缺失型失败、内部主因—治理缺失型失败、内部主因—认知和能力缺失型失败、外部主因—动力缺失型失败、内外共因—资金和能力缺失型失败;第二,引发创新失败的5种前因组态对企业再创新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内部主因—知识缺失型失败、内部主因—治理缺失型失败、内外共因—资金和能力缺失型失败、外部主因—动力缺失型失败会导致企业减少再创新行为;内部主因—认知和能力缺失型失败会促使企业增加再创新行为。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有效防范创新失败风险、为政府机构激发企业再创新提供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者人力资本如何影响创业坚持?——创业焦虑的调节作用
张慧, 宋迪, 周小虎, 张桂阳
2025 (1):  100-113. 
摘要 ( 33 )   PDF(1277KB) ( 21 )  
近年来创业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激增,坚持或放弃成为创业者面临的关键抉择。先前研究表明,创业者人力资本与创业坚持紧密相关,但对两者的关系性质尚未达成一致的观点。本研究将一般人力资本和特定人力资本区分开,基于高阶理论,探索两类人力资本对创业坚持的差异影响。同时,引入创业焦虑探索非理性情感因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基于两项独立的问卷调查和一项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表明,一般人力资本消极阻碍创业坚持,特定人力资本积极促进创业坚持。创业焦虑不仅消极阻碍创业坚持,而且强化了一般人力资本对创业坚持的阻碍作用,同时也放大了特定人力资本对创业坚持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解答了人力资本与创业坚持间的矛盾关系的疑问,推动了创业领域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加深了对不同类型创业者坚持策略的理解,填补了创业焦虑研究空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私的”管理者抑制了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吗?——基于显性与隐性视角的二元研究
李楠博, 孙弘远, 李书, 孙咏梅
2025 (1):  114-126. 
摘要 ( 28 )   PDF(1226KB) ( 20 )  
企业是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平衡企业管理者个人利益与低碳技术创新的关系,能有效提升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水平,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本文以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的高碳排企业为样本,考察了管理者显性与隐性二元自利行为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所有权性质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差异性影响效果,并刻画了管理者自利行为影响低碳技术创新的显性与隐性二元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管理者显性与隐性自利行为均会抑制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且这一抑制效果存在滞后性;非国有企业管理者显性与隐性自利行为均抑制低碳技术创新,国有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则仅受管理者隐性自利行为影响;隐性自利行为对处于任一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均有抑制效应,显性自利行为则在企业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时抑制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分析表明,金融化在显性自利行为抑制低碳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起非线性中介作用,隐性自利行为则通过加剧代理冲突及阻碍低碳注意力转入抑制低碳技术创新。研究结论为缓解管理者自利行为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提供了政策参考和经验证据,对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不确定性感知对员工资源重塑的影响研究——基于认知评价视角
吴欢伟, 孙美全
2025 (1):  127-140. 
摘要 ( 39 )   PDF(1402KB) ( 24 )  
近年来,全球环境动荡多变,公共危机频发,给员工工作和生活造成诸多不确定性,影响员工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因此,特定社会情境下的资源重塑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基于认知评价视角,从资源重塑切入,采取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究员工不确定性感知通过不同途径对资源重塑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动荡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不确定性感知一方面通过威胁评价正向影响回避型资源重塑;另一方面通过挑战评价影响趋近型资源重塑。此外,工作重塑自我效能(JCSE)作为一种关键认知资源,调节了不确定性感知与威胁评价和挑战评价的关系。本文揭示了特定背景下两种资源重塑的前因和过程机制,为组织干预不确定性压力下的员工资源重塑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下交而志同:民营企业党组织嵌入与企业社会责任
王砚羽, 卢婷
2025 (1):  141-153. 
摘要 ( 30 )   PDF(1238KB) ( 17 )  
党组织嵌入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2006—2016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探讨民营企业党组织嵌入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发现:民营企业设立党支部有利于儒家义利观通过自上而下和基层生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使其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民营企业党支部设立对其履行环境责任的促进作用更高。更进一步,在履行环境责任时,民营企业党支部设立更加促进企业履行事前的环境责任(未雨绸缪)而非事后环境责任(亡羊补牢)。本文从中国传统儒家义利观与嵌入理论的视角探究了民营企业党组织嵌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内在机制,为全面推进民营企业党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级发展性反馈对任务绩效的影响:技能提升行为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作用
尹奎, 许倩, 董念念, 张凯丽, 牛佳
2025 (1):  154-165. 
摘要 ( 38 )   PDF(1325KB) ( 22 )  
促进资源发展与资源利用是解释领导行为对个体结果产生影响的重要机制,但目前对上级发展性反馈影响员工任务绩效过程机制的考察更多聚焦于资源利用路径,忽视了对资源发展路径的考察。基于领导过程模型,本研究提出技能提升行为和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分别作为任务资源发展、关系资源发展,是解释上级发展性反馈影响员工任务绩效的中介变量,并且技能提升行为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替代。通过对498名员工和122名领导的配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上级发展性反馈对员工任务绩效产生积极影响;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上级发展性反馈与员工任务绩效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但技能提升行为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技能提升行为和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任务绩效具有负向交互作用,并且其对员工任务绩效的影响存在替代作用。上述发现拓展了领导过程模型的应用情境,明确了上级发展性反馈影响任务绩效的多过程资源发展路径,细化了领导过程理论中的资源发展类型,深化了领导过程理论中不同资源发展路径的复杂作用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导信任何以成为同事间“毒药”?社会比较视角的被领导信任与职场排斥关系研究
卢海陵, 张昕, 段光, 王永丽, 杨洋, 刘得格, 吕浩然
2025 (1):  166-176. 
摘要 ( 38 )   PDF(1306KB) ( 24 )  
感知被领导信任是信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主要从员工自身和员工与领导间关系两方面探讨感知被领导信任产生的影响,忽视了其对员工与同事间关系的影响。基于社会比较理论,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员工-同事-领导配对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感知被领导信任为何、如何以及何时影响员工与同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员工感知团队内竞争氛围较强时,感知被领导信任通过提升被妒忌增加对同事的职场排斥行为的间接效应更强,当员工感知团队内竞争氛围较弱时,该间接效应减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与战略管理
公共事件背景下的企业转产多元化研究:动因与后果
俞俊利, 梁上坤, 林欢, 张括
2025 (1):  177-188. 
摘要 ( 32 )   PDF(1220KB) ( 16 )  
基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这一背景,本文以企业转型生产防疫物资为切入点,探究在宏观经济下行、外部资本市场融资困难时期,企业转产多元化战略动因及其对企业价值和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①转产成本和收益是企业选择转产防疫物资的重要影响因素;②转产企业在转产公告期间的股票市场存在显著为正的(累计)超额收益;③转产多元化战略带来的正向市场影响不仅短期存在,长期也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企业所在地疫情较为严重时表现显著;④基于季度财务数据的研究显示,转产企业转产后盈利水平高于未转产企业,即转产这一多元化战略帮助企业实现了业绩提升。进一步分析表明,转产对企业业绩表现的积极影响,在流动性不足的企业中更显著,这也符合已有文献关于多元化经营能够缓解企业现金流不足的理论解释,并对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应对突发形势变化有一定的现实启示,对中国构建更加高效率、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大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具有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项目网络结构多尺度研究方法——以PPP社会资本项目网络的演化研究为例
冯晓威, 曹吉鸣, 刘亮, 付立欣
2025 (1):  189-202. 
摘要 ( 19 )   PDF(3876KB) ( 6 )  
项目网络主体交互过程的动态性、交互关系的多样性使得项目网络结构呈现出复杂性系统特征。本文运用复杂网络的多尺度理论,构建项目网络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多尺度分析框架,并且对PPP项目网络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全局结构层,PPP项目网络呈现出自组织特征,项目网络中存在项目合作和战略合作两种组织合作机制。在社团聚类层,优先依附效应致使超级企业在项目网络中拥有愈来愈强的合作关系,并连同地理邻近效应共同塑造了聚类网络结构。在微观结构层,模体构成了组织之间合同治理和非合同治理的基础,且嵌入性机制揭示了PPP组织在微观层面的合作轨迹。此外,不同付费机制下,PPP社会资本组织承担的风险越高,其在宏观层面的强强联合特征、中观层面的聚类特征和微观结构中模体构成的比例就越显著。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揭示了PPP项目网络在三个层次上的合作机制,分析了时间和多尺度两个维度的演化特征,并考虑不同付费机制下PPP组织的多尺度合作特征差异。本研究为政府分析PPP项目网络提供了多尺度框架,从而有助于理解PPP组织合作行为,并且为社会资本组织提供了行业合作全景图,同时为项目网络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计与财务管理
签字审计师自恋会影响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信息含量吗?
吴伟荣, 刘英姿, 张敏
2025 (1):  203-216. 
摘要 ( 30 )   PDF(1401KB) ( 22 )  
关键审计事项(CAM)的信息含量问题是颇受审计学界关注的前沿性问题。本文以201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机器学习领域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证考察了签字审计师自恋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信息含量的关系。研究发现:自恋型审计师可以有效提高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信息含量,且主要是项目审计师自恋并非复核审计师自恋有助于提高信息含量。该现象在减值类事项以及存在审计费用溢价时更明显。此外,项目审计师自恋有利于关键审计事项提供更多的持续性增量信息,且信息含量的增加会增加文本的理解难度。上述结论在经过剔除第三位审计师的影响等稳健性检验以后依然成立。研究结论不仅从审计师心理特征的视角丰富了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的相关研究,同时为事务所制定业务发展战略、监管者进一步规范审计报告定性内容披露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国公司内部嵌入性对海外子公司绩效的影响:多重子公司角色的视角
徐琦琦, 王雷, 刘璐
2025 (1):  217-228. 
摘要 ( 28 )   PDF(1742KB) ( 10 )  
海外子公司绩效问题在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背景下已成为国际商务研究关注的焦点,但内部嵌入性在绩效提升的过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已有研究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鉴于嵌入性悖论,本研究从内部嵌入性类型出发,探讨行政嵌入和知识嵌入对海外子公司绩效的不同影响,并检验过度控制和子公司角色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运用SPSS21.0对167家中国跨国公司和197家海外子公司的双向配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知识嵌入显著提升了海外子公司绩效,而行政嵌入则会降低海外子公司绩效;②过度控制削弱行政嵌入对海外子公司绩效的不利影响,而强化知识嵌入对海外子公司绩效的促进作用;③行政嵌入对创新型子公司绩效的负向影响更显著,而知识嵌入对贡献型子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更显著;④过度控制对知识嵌入的调节作用在贡献型子公司中更积极,而对行政嵌入的调节作用在创新型和贡献型子公司中没有显著差别。研究结论对指导中国跨国公司依据不同子公司角色构建适宜的母子公司关系和治理机制,进而不断改善海外子公司绩效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与应急管理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风险预警模型构建与应用
熊志建, 赵红, 刘秀丽
2025 (1):  229-242. 
摘要 ( 30 )   PDF(1390KB) ( 32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其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与分析,界定为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前者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以及社会风险,后者则涵盖时机、模式、人才以及资金风险等。在此基础上,从目标维、时间维、因素维三个维度创造性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风险识别三维图。采用故障树分析法(FTA)对转型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兼顾完整性与最小化、可获取与准确度,共包含8个一级、20个二级以及35个三级指标。构建了转型预警模型,选定了7个样本城市,分别对它们进行了风险因素概率分析和影响量分析,计算出各城市转型风险(预警)值,提出了转型预警准则,并给出了转型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层网络模型的上市公司关联演化特征与风险承担水平
李明昕, 李星毅, 李仲飞
2025 (1):  243-256. 
摘要 ( 38 )   PDF(1230KB) ( 16 )  
企业是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主体之一,企业间的复杂关系对经济整体的稳定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包含股东关联和高管联结关系的上市公司多层网络,并以2010—2019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上市公司间多重关联下的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网络更能通过信息传递作用抑制风险传染、提高风险承担水平,股东网络通过关联交易对风险传播产生的抑制作用和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作用较小;从层间角度考虑,高管网络结构较稳定,而股东网络结构的稳定性不高,同一年度股东网络和高管网络之间的相似性较低,网络的结构差异有效地抑制了风险在层与层之间的扩散和传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研究
工程项目集成数字交付模式下的价值共创机制:基于服务生态系统视角
王广斌, 杨宇琛, 张文娟, 刘刚, 曹冬平
2025 (1):  257-272. 
摘要 ( 44 )   PDF(1947KB) ( 28 )  
在高质量发展战略驱动下,价值驱动成为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集成数字交付(integrated digital delivery,IDD)是实现工程项目价值交付的一种创新执行框架。本文聚焦IDD模式的价值共创过程,基于服务生态系统视角,选取SPS(structured-pragmatic-situational)案例研究方法对一个典型项目展开单案例研究,构建了IDD模式实现价值共创的机制模型。研究发现:(1)IDD是基于服务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模式,项目参与方构成了A2A导向的松散耦合网络;(2)各类制度从强制性、指导性和自主性三个维度治理参与方间关系,引导各方基于项目价值做出决策和行动;(3)数字技术支持各参与方开展跨阶段协作,促成项目工作流程的集成和简化;(4)行为交互是价值共创的先决条件,为各参与方创造了介入其他参与方价值创造过程的机会;(5)异质性资源整合所创造的涌现价值,是IDD模式下价值产生的根源。本文创新性地将工程项目抽象为服务生态系统,揭示了IDD模式如何在各种要素的组合作用下实现价值共创,为工程项目价值共创研究和服务主导逻辑体系做出理论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背景下初创企业如何实现颠覆性创新:动态营销能力视角
吴春林, 赵恬悦, 曹鑫, 欧阳桃花
2025 (1):  273-288. 
摘要 ( 58 )   PDF(1960KB) ( 28 )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颠覆性创新带来了新契机,在激烈竞争情境下,初创企业可以通过颠覆性创新获取主流市场,实现跨越式赶超。本文对初创企业梯影传媒展开纵向案例研究,探讨梯影传媒通过数字资源赋能动态营销能力,进而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演化过程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相较于传统颠覆性创新,数字化背景下,初创企业颠覆性创新在创新动力、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三方面具有引领性、共享性和跨越性特征,是传统颠覆性创新的进阶延伸;第二,初创企业利用数字资源赋能动态营销能力,并衍生出“数据吸收-数据协同-数据转化”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动态营销能力,通过内部能力与外部需求的动态适配,推动企业持续颠覆性创新;第三,初创企业利用数字资源打造出技术链、商业平台和价值生态,推动企业指数级增长并引领行业数字化跃迁,实现全方位颠覆性创新。本文构建了数字化背景下初创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不仅突破了传统创新理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局限性,也对初创企业抓住数字变革机遇进行转型升级和后发赶超、实现“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