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经济与金融管理
金融创新、市场风险与监管策略的动态分析——基于三方演化博弈模型
宫庆彬, 刁训娣, 吴冲锋
2025 (7):  3-14. 
摘要 ( 31 )   PDF(1619KB) ( 38 )  
基于金融机构、投资者和监管者的策略互动和行为假设,本文构建了金融创新产品市场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考虑了投资者参与度与市场风险水平的关联及其对参与者行为的影响,建立了博弈的时变收益矩阵。借助动力系统分析方法,求解了模型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研究表明,混合策略不是演化稳定策略。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水平、创新成本、监管成本、监管效率、投资成本等因素会影响市场均衡和市场演化路径。为了实现较低风险的监管目标,监管者需要采取措施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增加高风险金融产品的成本等。数值仿真结果进一步展示了不同参数条件下市场演化的复杂性,以及监管政策调整对市场演化的影响。当市场存在多重均衡时,监管者需要从改变市场初始条件和均衡稳定性条件出发,同时采取多种监管措施。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金融创新和监管的相关理论研究,对制定和调整监管策略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投资效率视角下企业数字化对产能利用率影响研究
朱桂龙, 陈字理, 欧阳芳
2025 (7):  15-28. 
摘要 ( 25 )   PDF(1242KB) ( 20 )  
以2008—2022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企业作为样本,本文基于投资效率视角,探究数字化与产能利用率的关系。结果显示:数字化提高投资效率,具体表现为抑制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数字化对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数字化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抑制过度投资;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抑制投资不足。数字化提高产能利用率,投资效率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数字化的产能提升效应在两职分离的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高外部融资依赖的企业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相关研究,也为提高产能利用率、化解产能过剩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形冠军的价值效应:企业专精特新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
杜亚光, 何瑛, 郭檬楠, 张晓哲
2025 (7):  29-43. 
摘要 ( 30 )   PDF(1254KB) ( 21 )  
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加快破解“卡脖子”难题,政府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道路,但学术界对企业专精特新转型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2011—2020年我国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科创板的部分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企业专精特新转型评价指标,实证检验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专精特新转型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这主要是通过改善企业内部资本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得以实现;两者作用关系在低融资约束企业、低行业竞争强度企业、低工业智能化水平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相比于一般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企业专精特新转型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隐形冠军企业、“精一赢家”企业的相关研究,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航运市场的便利收益与运费预测
隋聪, 任昭诺, 张庆庆, 王文洋, 匡海波
2025 (7):  44-55. 
摘要 ( 13 )   PDF(1791KB) ( 6 )  
远期运费协议(FFA)是对冲航运市场风险的重要衍生品。本文以干散货航运市场4种FFA为样本,对航运市场的便利收益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构建了包含随机运费和随机便利收益的航运市场的双因子随机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航运市场存在便利收益,且与现货运费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次,本文研究了4种FFA的期限结构。实证结果表明,便利收益的随机变化是形成FFA期限结构的一个主要参数。最后,本文研究了便利收益对现货运费的预测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反映市场新息的便利收益的一阶差分对现货运费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航运市场便利收益对研究航运市场价格形成、FFA期限结构特征以及大宗商品与航运跨市场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聚集和组态变化双视角下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研究
李洪伟, 蒋金雨, 陶敏, 杨印生, 孙作人
2025 (7):  56-66. 
摘要 ( 10 )   PDF(1640KB) ( 9 )  
地级市在中国绿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地区绿色发展的基本单元,更是推进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中国城市绿色发展,对于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绿色化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2018年282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同时,运用空间跃迁矩阵、绿色发展引力模型以及动态模糊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区域聚集和组态变化双视角,分析我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结果显示:①当前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较低,仍存在明显的提升空间;②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特征,且空间特征愈加明显,区域内城市绿色发展趋同性明显增强,城市空间跃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③经济发达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关联较强,其他地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有待提升,未来应多关注关联能力不足的地区,注重提升地区内部城市之间的联系;④“十二五”规划时期存在“条件受限-产业优化”和“条件受限-人才培养”两种充分条件组态,“十三五”规划时期则存在“发展提高-补齐短板”和“环保驱动-市场引领”两种充分条件组态,由此形成的绿色发展路径在构成要素上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宏观经济冲击对中国跨境并购的影响分析
王修臻子, 魏云捷, 王琳君
2025 (7):  67-76. 
摘要 ( 16 )   PDF(1233KB) ( 8 )  
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推进,跨境并购在国际产出中的地位愈加重要。现有对于跨境并购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围绕企业层面特质或产业特征展开,较少关注宏观经济因素冲击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借助Copula熵筛选出与我国跨境并购量密切相关的经济因素,进而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重点研究这些宏观经济因素的冲击对我国企业跨境并购活动趋势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速、宏观经济流动性、宏观经济风险以及汇率是影响企业跨境并购决策的重要经济变量,各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有差异,经济增速的上升短期内会促进我国境外并购业务发展,而长期则转为微弱的负面影响。基于实证研究可以总结得到关于投资者和决策者相应的管理启示,这对于后疫情时代正确引导中国企业积极向境外扩展、恢复对外投资动力等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与创业管理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李秀峰, 李波
2025 (7):  77-89. 
摘要 ( 17 )   PDF(1448KB) ( 10 )  
为有效和快速地提升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并找出导致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不高、不同细分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三阶段DEA模型,综合从区域差异、产业差异和外部环境影响等层面对22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剔除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创新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出现降低,而纯技术效率有所提高,即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技术效率的影响力大于规模效率,这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主要是由管理与技术要素驱动,并非简单依赖于规模经济模式。分产业分析表明,综合效率上,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占据前三;在技术效率方面,绿色环保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占据前三;在规模效率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占据前三。由此可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新材料三个产业的综合效率提升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所推动,这可能意味着国家相继出台的各项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发展的政策,有效刺激了企业的投资热情。但是,总体而言,还需要完善技术性创新投入,进而提升创新技术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作研发网络位置跃迁与突破性技术创新——基于知识基础的调节效应
李健, 胡冰夏, 余悦
2025 (7):  90-102. 
摘要 ( 19 )   PDF(1493KB) ( 17 )  
合作研发网络是企业获取异质性知识的有效渠道,占据关键网络位置能为企业带来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然而,现有文献关于网络位置跃迁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暂未得出一致性结论。本文聚焦全球生物技术领域,以1995—2016年的264家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合作研发网络中心位置跃迁和中介位置跃迁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考察企业知识基础深度与知识基础宽度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中心位置跃迁有助于突破性技术创新,中介位置跃迁与突破性技术创新呈U型关系;知识基础宽度正向调节中心位置跃迁与突破性技术创新之间的积极关系,但对中介位置跃迁与突破性技术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知识基础深度负向调节中心位置跃迁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正向调节中介位置跃迁与突破性技术创新之间的U型关系。研究结论对理解网络位置跃迁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ET@I方法论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前因组态研究
梁晨, 陈怀超, 吴慧超, 姜珂, 王蕾
2025 (7):  103-114. 
摘要 ( 15 )   PDF(1216KB) ( 3 )  
本文基于CET@I方法论,运用fsQCA方法系统研究隐性知识因素(正式制度资本、非正式制度资本、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制造企业/非制造企业)和显性知识因素(企业规模、资源整合能力、运营经验)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①不存在单个因素构成企业高/非高商业模式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在产生企业高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高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高资源整合能力作用突出;②存在5个组态可以产生企业高商业模式创新,可归纳为4种类型,分别为制度资本-开放式创新驱动型、非正式制度资本-开放式创新驱动型、正式制度资本-开放式创新驱动型和正式制度资本-内向型开放式创新驱动型;③存在6个组态可以产生企业非高商业模式创新,与产生企业高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机制呈现非对称性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能否赋能绿色工艺创新?
郑航, 叶阿忠
2025 (7):  115-126. 
摘要 ( 25 )   PDF(1182KB) ( 21 )  
以2010—2020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企业数字化赋能绿色工艺创新的微观效应。为更好地缓解内生性问题,本文在传统因果识别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将机器学习的思维方式与经济学的经典方法融合,进而提高因果推断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对于绿色工艺创新具有积极的驱动作用,且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作用仍然显著。同时,数字化赋能绿色工艺创新的影响效应在企业生命周期、所有制和网络中心性差异下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具体而言,数字化赋能绿色工艺创新的影响效应在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和处于网络中心的企业更为显著。上述分析扩展了植根于自然资源基础观的研究范畴,为理解绿色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决策动机和驱动机制提供了新的微观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资参股与家族企业创新持续性——家族控制结构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徐炜, 张小萱, 马树元, 孙菁, 王超
2025 (7):  127-140. 
摘要 ( 18 )   PDF(1387KB) ( 13 )  
新发展格局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双重背景下,国资参股这一“反向混改”举措能否以及如何助力家族企业创新持续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家族控制结构异质性视角探究国资参股与家族企业创新持续性的情境化关系机制。利用中国A股上市家族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国资参股与家族企业创新持续性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并在不同家族控制结构下表现出高度异质性:夫妻控制结构使上述关系趋于平缓,兄弟姐妹控制结构使上述关系趋于陡峭,父子控制结构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父子控制结构中父辈主导下的二代接班准备阶段使国资参股与家族企业创新持续性的倒U型关系趋于陡峭。本文拓展了国资参股与家族企业创新的研究,并为激活国有资本和家族企业创新活力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营销
关系对绩效的U型曲线影响及市场化进程的调节作用
卢亭宇, 张绪兵, 周雨婷, 庄贵军, 赫勇
2025 (7):  141-153. 
摘要 ( 16 )   PDF(1332KB) ( 9 )  
本文以制度理论为逻辑主线,讨论经销商和供应商双边人际关系与政商关系对销售绩效的影响,以及制度因素如政务信息透明度和市场化指数的调节作用。从经销商和供应商收集223份双边匹配问卷调查数据,引入政务信息透明度和市场化指数公开数据,应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和检验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经销商和供应商双边的人际关系与销售绩效呈倒U型关系,而双方的政商关系与销售绩效呈正U型关系。第二,区域政务信息透明度增强了人际关系对销售绩效的倒U型效应,而区域市场化指数减弱了人际关系对销售绩效的倒U型效应。第三,区域政务信息透明度增强了政商关系对销售绩效的正U型效应,而区域市场化指数减弱了政商关系对销售绩效的正U型效应。最后,从理论贡献、实际应用和研究不足等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线医疗平台的价值共创成果如何实现?——多主体互动行为与医疗咨询产品商业价值实现研究
刘刊, 周宏瑞, 金鑫, 孙雪莹
2025 (7):  154-165. 
摘要 ( 12 )   PDF(1262KB) ( 13 )  
在线医疗不仅能够实现医护资源的有效匹配,还有助于缓解局部性资源紧缺而导致的社会问题,有效推动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发展。由于在线医疗咨询产品属于信任品,存在着无形、异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咨询产品在扩大市场规模和提高收益上面临巨大挑战。本文研究了在线医疗平台多主体互动行为对医疗咨询产品商业价值实现的影响,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构建了包括患者、医生、平台的多主体互动模型。利用“好大夫在线”平台的76447条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关系型反馈、经济型反馈、支付价格、响应速度和知识共享等多主体互动行为对医疗咨询产品销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述行为均显著正向影响医疗咨询产品销量。平台推荐增强了关系型反馈、响应速度和知识共享的作用,而削弱了经济型反馈和支付价格的作用。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多主体互动行为对医疗咨询产品商业价值实现的作用机制,识别价格与价值共创的关系,提出了在线医疗平台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实现模式,为在线医疗平台提升双边用户参与和企业绩效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民营企业“子承父业”现象——基于关系文化视角的实证研究
刘建军, 龙小宁, 岳阳
2025 (7):  166-177. 
摘要 ( 16 )   PDF(1183KB) ( 16 )  
本文从“关系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中国民营企业“子承父业”现象的内在逻辑。本文构建了城市层面的“关系文化”强度指标,并与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库中关于子女继承问题的数据相结合,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关系文化”较强的地区,民营企业家更倾向于让子女接管企业。异质性分析揭示,对于经营时间较长、企业家拥有政治地位的企业,城市“关系文化”对企业家选择子女接管企业的意愿影响较大;相反,在科技研发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的企业,所在地“关系文化”的影响较小。此外,相较于中西部城市,东部沿海省份的城市“关系文化”影响更小。通过使用工具变量回归应对潜在内生性问题,实证结论依然稳健。实证结果支持以下观点:在依赖关系文化运营的民营企业中,“子承父业”成为保护企业社会关系资本的必然制度选择,关系文化价值越高,这种安排越常见。因此,为改变“子承父业”现象及其负面影响,需构建清廉政商关系与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管薪酬差距会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吗?——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芮正云, 张云芃
2025 (7):  178-188. 
摘要 ( 24 )   PDF(1993KB) ( 24 )  
本文基于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内部薪酬差距与外部薪酬差距均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上述结论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渠道机制检验发现,高管薪酬差距通过强化企业战略激进程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进而推动数字化转型。调节效应检验显示,企业规模与高管团队商业资本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文献成果,还为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企业完善高管薪酬制度与公司治理体系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HPWS“过程陷阱”现象及其发生机制:来自某国有电力服务集团的证据
朱其权, 张军伟, 龙立荣
2025 (7):  189-199. 
摘要 ( 14 )   PDF(2676KB) ( 15 )  
管理者与员工对于政策认知的一致性是以高绩效工作系统(HPWS)为代表的企业人力资源政策“落地”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来自某国有电力服务集团的4186份有效问卷数据和客户投诉客观数据的定量研究以及对该集团54名管理者与员工深度访谈数据的定性研究,确证了HPWS“过程陷阱”现象并明晰其发生机制。定量研究发现,HPWS执行中分割为管理者HPWS氛围与员工HPWS氛围,两者之间存在显著落差但不相关,落差越大,客户投诉现象越严重。定性研究则表明,HPWS过程陷阱发端于HR政策区分性、因工作场所熟人社会沟通惯性所分割,并为身份认知所强化和固化,但陷阱的极化也受到了基于集体身份的中庸思维约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与战略管理
管理者短视主义波动、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投入
任声策, 杜梅, 操友根
2025 (7):  200-213. 
摘要 ( 19 )   PDF(2549KB) ( 11 )  
管理者作为企业重大战略的决策者,其长远导向是企业抵御环境威胁和维持长久发展的基石。然而,实践中突发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诸多挑战,使管理者往往陷入短期获益和长期发展平衡的两难之中,短视主义愈发普遍且波动愈加显著。因此,管理者如何在短视主义波动中做出战略选择,从而在危机中孕育新的增长机遇?基于高阶理论和资源基础观,剖析突发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下管理者短视主义波动、多元化战略对企业投入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和组织冗余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管理者短视主义波动会显著减少研发投入,同时显著增加广告投入。管理者短视主义波动对研发投入和广告投入的影响主要通过多元化战略来实现。企业吸收能力越强,管理者短视主义波动对研发投入的负面影响越弱,而对广告投入的正面影响越强。沉淀性冗余资源越丰富,管理者短视主义波动对广告投入的正面影响越弱,相反,未沉淀性冗余资源越丰富,管理者短视主义波动对广告投入的正面影响越强。结论从理论上揭示了突发重大公共危机下管理者短视主义波动的影响效果,拓展了管理者短视主义、多元化战略等相关研究,并为企业提升投资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姻亲涉入管理与家族企业战略变革
滕曼茹, 戴明禹
2025 (7):  214-225. 
摘要 ( 12 )   PDF(1289KB) ( 4 )  
姻亲是家族企业亲缘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族企业异质性的重要来源。本文以2003—2022年中国上市家族企业亲缘关系数据为样本,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考察了姻亲涉入管理对家族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研究发现:姻亲涉入管理会阻碍家族企业实施战略变革。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涉入姻亲亲缘关系亲密度较低时,家族企业的战略变革水平更低;当涉入姻亲为实际控制人兄弟姐妹方姻亲以及男性姻亲时,将有助于推动家族企业实施战略变革。异质性分析发现,当家族企业处于社会信任程度较低地区以及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更高时,姻亲涉入管理阻碍家族企业实施战略变革更显著。最后,本文发现,姻亲涉入管理对战略变革抑制作用将会降低家族企业的长期价值。本研究不仅从亲缘关系视角拓展了家族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的研究范畴,还为优化家族治理结构以驱动企业变革、促进转型发展提供了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计与财务管理
客户稳定性与企业违规:“激浊扬清”抑或“推波助澜”?
刘丽娜, 陈明浩, 马亚民, 张芸芸, 李昌洪
2025 (7):  226-237. 
摘要 ( 13 )   PDF(1182KB) ( 15 )  
本文以关系契约理论为基础,选取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Python获取客户稳定性和企业违规行为的相关数据,结合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回归等方法,实证检验客户稳定性对企业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稳定客户关系对企业违规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客户稳定的企业违规行为更少。机制分析表明,企业稳定的客户关系通过提升分析师关注度、公司治理水平以及供应链透明度,进而抑制企业的违规行为。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区法治水平低、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中,客户稳定性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经济后果检验发现,企业违规行为将降低企业的经营绩效,而稳定的客户关系不仅能发挥监督作用抑制企业的违规行为,而且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研究结论既丰富了微观企业与客户关系领域的研究内容,又从企业与客户关系角度为公司治理提供启发。同时,为新发展格局下从微观企业客户视角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业绩预告历史准确度影响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吗?
翟小芳, 宋云玲, 黄晓蓓
2025 (7):  238-248. 
摘要 ( 10 )   PDF(1165KB) ( 10 )  
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6—2023年数据为样本检验了业绩预告历史准确度(APMEF)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APMEF能显著抑制企业债务违约风险,APMEF提高一个标准差,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相比样本均值下降约18.17%。“预告声誉”和“预测能力”是APMEF影响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主要渠道。当企业面临较高的外部不确定性、紧缩的货币政策、较低的共同机构持股比例、处于成长期或衰退期时,APMEF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本文结果丰富了信息披露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关强制性业绩预告“溢出效应”的证据,从信息披露的角度为重大金融风险的预测与防范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有效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刘佳佳, 任丽君, 汪寿阳
2025 (7):  249-261. 
摘要 ( 19 )   PDF(1187KB) ( 11 )  
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更有效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这一问题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视角,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有效途径,以我国沪深A股2011—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权益资本成本具有显著的降低效应,但是这种降低效应具有滞后性;第二,信息披露质量和股票市场流动性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第三,内部控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中具有U型调节作用;第四,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都具有显著的降低效应,但是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研究
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内的创业生态系统治理与技术创新:松散耦合视角
邹济, 杨德林, 李梦雅, 郝晨, 李浩
2025 (7):  262-274. 
摘要 ( 16 )   PDF(2246KB) ( 15 )  
关键核心技术对于国防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动大多周期性较长,投入较大,与创业企业的特征相悖,探索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内的创业生态系统与创新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光电子产业链所处的创业生态系统为研究背景,以其中的枢纽企业西科控股为主要的案例研究对象,发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主要包含接触、绑定、松弛和强化四个阶段,对应的技术创新过程包含感知、透视、阵列和穿透四个阶段。进一步地,本文探索了创业生态系统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内的创新活动之间的互动过程与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松散耦合理论出发,分析了其中的创新成本降低机制与创新秩序提升机制。本文的研究成果剖析了如何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平衡市场性与计划性,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关键核心领域内的创业生态系统治理同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实务工作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以海尔生态圈为例
曹鑫, 刘瑶, 周青, 刘人怀
2025 (7):  275-288. 
摘要 ( 27 )   PDF(9080KB) ( 18 )  
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作为企业“走出去”的新型组织形式,联盟主体价值共创成为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海尔生态圈进行纵向案例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联盟价值共创呈现“链群整合—网络协同—生态赋能”演化路径,通过“集聚—优化—重构”资源整合与“互补—交互—开放”互动合作,链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协同多链融合关系网络和构建跨领域价值生态,推动联盟技术标准和标准产品跃迁。第二,联盟价值共创过程具有“共商共建共享”行为机制,联盟主体共商达成技术标准共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联盟整体共建实现技术标准互通,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联盟生态共享提高技术标准价值,推动技术引领赋能,进而实现主体价值共创与联盟可持续发展。第三,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价值共创过程具有适配性、协同性与跃迁性的特征。本文明晰了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属性特征,探讨了联盟价值共创演化路径与行为机制,不仅丰富了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理论的内涵,拓展了联盟价值共创过程研究与应用边界,也为企业提升技术标准化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