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经济与金融管理
    互惠性偏好视角下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产业化发展研究
    丁黎黎, 马文, 白雨
    2024 (1):  3-15. 
    摘要 ( 130 )   PDF(2134KB) ( 111 )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的产业化发展是各国政府加快实现未来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其发展需要政府引导下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互惠性偏好作为影响合作的一种非理性情绪,使决策者在做出选择时不仅会考虑自身收益,还会考虑利他程度以及对方回报。因此,本文将互惠性偏好引入包含发电商、CCUS运营商和银行的演化博弈模型中,探究CCUS项目产业化发展的非理性影响因素及其微观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从推动CCUS项目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效果来看:(1)当发电商和CCUS运营商均理性时,CCUS运营商投资CO2运输、封存技术的意愿较低,CCUS项目产业化发展无法实现;(2)当仅发电商具有互惠性偏好时,存在一个合理的互惠性偏好范围,使CCUS项目产业化发展能达到帕累托均衡状态,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3)当仅CCUS运营商具有互惠性偏好时,也有利于推动CCUS项目产业化发展,但相较于发电商的互惠性偏好,作用效果较弱;(4)当双方均存在互惠性偏好时,发电商的中低互惠性偏好+CCUS运营商的高互惠性偏好是作用效果最好的一种情形。最后基于以上结论,给出促进CCUS项目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CCUS产业化项目的健康发展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投资效率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张惠琳, 牛海鹏, 张平淡
    2024 (1):  16-28. 
    摘要 ( 105 )   PDF(1275KB) ( 90 )  
    环境规制与经济效率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更好地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波特假说给出了环境规制改进经济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以各省份环境法律法规逐年累计值来表征环境立法,各省份排污费征收强度来表征环境执法,实证检验了两类环境规制(环境立法和环境执法)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投资效率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样本期强化环境规制能够促进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且,投资效率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不过,企业规模、上市企业环保核查行业分类不同的企业存在异质性;其中,环境立法能够通过提升投资效率对大型企业、非重污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积极作用,而环境执法通过提升投资效率对中小型企业、重污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异质性的影响机制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与影响要素研究
    柴建, 田凌钺, 张晓空
    2024 (1):  29-41. 
    摘要 ( 101 )   PDF(2256KB) ( 93 )  
    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与环境治理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成为有效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利用2004—2018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与空间面板模型测算29个省份(港澳台、西藏与云南除外)3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考察其动态演化规律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对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要素进行准确识别与政策讨论。结果表明:中国省域3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虽有所提升,但“两极分化”加剧;整体呈现出空间正相关的集聚特征;绿色投资正外部性与人力资本提升能够有效促进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会投资的结构性失调成为抑制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省域视角下中国经济双循环格局测度及演化特征分析
    张一兵, 李善同, 何建武, 周明生
    2024 (1):  42-52. 
    摘要 ( 49 )   PDF(3378KB) ( 46 )  
    本文根据最终需求来源渠道将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扩展为省内循环、省际循环、国外循环和交互循环四部分,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中国省级层面双循环格局的测度指标,系统分析了1987—2017年间各省份的经济循环结构特征和演变趋势,厘清了省级层面双循环格局的表现特征。研究发现:第一,省内循环比重持续下降,但其在地区经济中仍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人口规模大且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的地区,省内循环的经济作用较为突出。第二,随着国内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区域分工的细化,省际循环比重显著上升,且省际循环的经济效益在空间上较分散,受益省份更多。第三,国外循环比重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特点,2008年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国际市场对各省份经济的拉动作用放缓,国外循环整体比重有所下降。第四,交互循环比重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开放程度加深和产业升级,加工贸易比重逐步下降,而需要内外协同、分工合作的生产在增加,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联系越发紧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
    邓世成, 吴玉鸣, 许荠方
    2024 (1):  53-70. 
    摘要 ( 73 )   PDF(1601KB) ( 57 )  
    化解产能过剩、提升产能利用率是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本文根据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并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了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具有阶段性特征,其波动趋势与经济周期基本一致;与行业和所有制相比,产能过剩问题更多出现在区域层面。可变投入要素价格主导了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的产能过剩,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对产能利用率呈现正向效应,政府干预对产能利用率呈现负向效应。政府干预会削弱市场调节对产能利用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和市场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均呈现边际递减效应。各因素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效应受到区域、所有制、行业异质性的多重制约,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王少林, 林建浩, 徐淑一
    2024 (1):  71-86. 
    摘要 ( 37 )   PDF(2651KB) ( 39 )  
    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是我国宏观政策近年来的典型事实,而探索其原因及优化措施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要议题。为此,本文基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迁视角,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宏观经济效应分析与微观机制检验,多层次论证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迁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得出:第一,根据具有时变参数的VAR模型估计结果,不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宏观经济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但并未发现明显的时变特征,因此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结构性改变;第二,在微观机制方面,不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对企业投资的提升作用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基础货币投放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渠道;第三,不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能力具有显著区别。籍此,本文为优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动态演化与趋势前沿——基于1990-2020年WoS核心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
    王多民, 于海波, 皇甫玉斌, 韦艳莹, 董祚继
    2024 (1):  87-102. 
    摘要 ( 75 )   PDF(3454KB) ( 47 )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生存和经济高速发展等全球变化问题的主导因素之一。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领域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热点集中于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效应研究。通过共被引分析,本文梳理土地利用变化领域演进的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型,进一步拓展到多学科研究领域,至近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森林变化量、气候变化和水文等领域的影响。使用突现分析未来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1)全球环境和对应的环境政策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2)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和多尺度数据支持下提升城市扩张模型分辨率和精度研究;(3)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及形成机制研究。本文对新兴研究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有助于完善现有土地利用变化理论研究,对各学科交叉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问题具有启发性,也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与创业管理
    百年以来企业创新模式的变迁及启示
    柳卸林
    2024 (1):  103-106. 
    摘要 ( 64 )   PDF(1088KB) ( 63 )  
    一个时期主流的创新模式取决于新技术的推动与经济社会变革的拉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创新主流模式是发明者即为创新者。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基于实验室的创新,是有组织的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开放创新和网络创新时代,是硅谷领导的创新。当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人类进入到互联网数字创新时代,创新模式是数字创新创业。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胜利者和失败者。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而动,企业才能成为百年老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金融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时省, 张亚
    2024 (1):  107-118. 
    摘要 ( 93 )   PDF(1986KB) ( 94 )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升级,国务院于2017年6月宣布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该试验区的设立能否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以及通过何种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绿色专利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试验区设立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且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动态效应检验表明,试验区设立对企业高质量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推动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试验区设立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强化环境规制两个渠道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前者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推动效果,而后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质量上。异质性分析方面,试验区设立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在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不同污染程度行业以及不同类型行业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结论对中国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资源重构为中介的平行搜索对后发企业协同追赶的影响研究
    李华华, 奉小斌, 马晓书
    2024 (1):  119-130. 
    摘要 ( 43 )   PDF(1677KB) ( 36 )  
    在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的转型背景下,后发企业如何摆脱“落后-追赶-落后”的追赶困境以实现技术和市场协同追赶值得关注。基于创新搜索、资源重构以及后发追赶相关理论,探究平行搜索对后发企业协同追赶的影响以及资源重构的中介机制,以212份调查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揭开了平行搜索影响后发企业协同追赶的“黑箱”机制。研究表明:领先搜索与跟随搜索对后发企业协同追赶均有促进作用;领先搜索正向影响资源重组却负向影响资源重置,而跟随搜索对资源重组和资源重置的影响与之相反;资源重组和资源重置均对协同追赶有促进作用,二者在领先搜索和跟随搜索与协同追赶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融资约束与绿色技术创新
    任晓松, 孙莎, 马茜, 邵帅
    2024 (1):  131-148. 
    摘要 ( 98 )   PDF(1447KB) ( 68 )  
    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能否有效促进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对我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2009—2020年中国汽车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的实施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推广政策诱发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行为,但更偏向于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推广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激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同时,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可以强化融资约束在推广政策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间的中介作用,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只能加强推广政策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此外,推广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具有高研发投入的企业和地处高市场化环境下的企业中更显著。本文从投资者情绪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视角,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文献和经验证据,也为政府精准施策及企业有效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营销
    群体共情视角下的绿色消费行为——自我-他人重叠的调节效应
    牟宇鹏, 祁晓燕, 丁志华
    2024 (1):  149-160. 
    摘要 ( 56 )   PDF(1362KB) ( 81 )  
    绿色消费行为中消费者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考虑到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特殊的群体性和网络性特征,本研究基于共情理论,构建了环境关切对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模型,同时探讨了自我-他人重叠的调节驱动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关切对绿色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群体共情在环境关切与绿色消费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此外,群体社交背景下,消费者的群体性特征即自我-他人重叠程度,在环境关切与群体共情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刺激消费者的自我-他人重叠感知,能够显著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混合方法的“双十一”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情感和认知视角
    萧文龙, 袁野, 施普希, 欧阳桃花
    2024 (1):  161-174. 
    摘要 ( 65 )   PDF(1403KB) ( 57 )  
    “双十一”自2009年起快速发展,近年来受到了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双十一”背景下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如何通过情感涉入和认知涉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为主题,采用案例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进行研究。在案例研究中,通过对34位受访者的深入访谈,归纳了影响消费者参与“双十一”意愿的4个因素:感知信息可信度、熟悉度、节日氛围和互动性。在定量研究中,构建了“双十一”认知-情感双维度涉入动机模型,对213位“双十一”参与者填写的调查问卷进行定量分析。本文揭示了消费者的认知涉入和情感涉入是“双十一”购买意愿的重要预测指标,感知信息可信度、节日氛围和互动性对认知涉入和情感涉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熟悉度仅对情感涉入产生影响。本文结论支持和拓展了认知和情感相关理论在“双十一”情境下的适用性,提出并解释了节日氛围和互动性两个构念在“双十一”情境下的新内涵,为电子商务平台制定网络购物狂欢节策略提出了重视节日氛围的营造、加强互动性,从认知和情感双角度理解并满足消费者等实践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认知评价视角下工作压力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工作反刍和特质正念的作用
    冯星宇, 韩平
    2024 (1):  175-187. 
    摘要 ( 100 )   PDF(1301KB) ( 117 )  
    本研究以压力认知交互理论与持续性认知理论为基础,引入工作反刍(问题解决沉思和情感反刍)与特质正念作为中间变量,基于385份纵向问卷的结构方程建模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员工对工作压力源同时产生挑战、阻断和威胁性评价。挑战性压力源主要引发挑战性评价,而阻断性压力源主要诱发威胁性评价。(2)挑战性评价引发了员工在非工作时间的问题解决沉思,阻断和威胁性评价则诱发情感反刍。“压力源→认知评价→持续性认知→幸福感”的链式中介关系成立。(3)特质正念强化了员工对挑战性压力源的积极评价,减弱他们对该类压力源的负面评价,但员工对阻断性压力源的初步认知评价不受正念影响。(4)特质正念加快将员工对压力源的积极初步认知转化为积极持续认知,同时减缓他们对压力源的负面认知转化为负面持续性认知,最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研究揭示了压力对幸福感的复杂作用机制,为管理者制定针对性的压力干预措施提供了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动性人格对员工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陈亚硕, 杨春江
    2024 (1):  188-200. 
    摘要 ( 69 )   PDF(1387KB) ( 106 )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具体探讨主动性人格与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的关系,以及此关系中领导-成员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LMX)的中介作用和仁慈领导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开展了两个调查研究:研究一通过网络调研平台收集了200名来自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员工样本;研究二通过多源、多时点的现场调查,获得了来自44名主管和206名员工的配对数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 ①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对其任务绩效和OCB具有正向影响,LMX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②仁慈领导负向调节LMX与任务绩效和OCB的关系,即领导越仁慈,LMX与任务绩效和OCB的正向关系越弱。研究结论为更全面和辩证地认识仁慈型领导提供了新思路和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此乃吾之过!”:职场负面事件强度感知催生员工创造力的传导机制研究
    宋琪, 唐榕彬, 陈扬, 景琳迪, 杨沙
    2024 (1):  201-212. 
    摘要 ( 78 )   PDF(1418KB) ( 81 )  
    本文结合工作重塑理论和归因理论,探讨职场负面事件强度感知和员工关于事件内在归因的交互作用对员工任务重塑和后续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旨在丰富任务重塑驱动因素和作用结果的相关认知。通过对12家企业的292名员工及其直属领导的三阶段配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面临高强度职场负面事件且当员工将该事件进行内在归因时,员工会主动进行任务重塑,这最终有利于催生员工创造力。本文在理论上有利于完善任务重塑的相关认知,在实践上为组织引导员工如何应对高强度职场负面事件和提升员工创造力提供手段和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与应急管理
    互联网技术对制造业企业生存风险影响研究
    王昱, 姜博川, 武玮
    2024 (1):  213-224. 
    摘要 ( 38 )   PDF(1324KB) ( 44 )  
    随着互联网技术浪潮来袭,制造业正处于加速向互联网化变革的关键时期,互联网技术成为推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本文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匹配后的大样本微观数据,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互联网化企业平均生存时间为3.13年,非互联网化企业平均生存时间为2.72年,且前者在4~6年及7年以上生存时间组占比明显高于后者。然后采用KM生存分析发现,非互联网化企业相较于互联网化企业具有更高的生存风险。其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Cox生存分析模型以及Oaxaca-RIF分解模型实证发现:(1)互联网技术可以明显降低制造业企业生存风险。从异质性检验结果看,互联网技术对于降低国有企业、中等规模企业、非出口企业、中部地区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风险的作用更大。(2)通过企业生存时间差距的贡献分析发现,无论是特征效应还是系数效应,互联网技术对于高分位企业影响更大。从整个生存时间分布来看,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同地区生存时间存在的差异影响。本文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化进程,助力企业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与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关联情境下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运行风险演化机理研究
    王林, 索玮岚
    2024 (1):  225-235. 
    摘要 ( 24 )   PDF(1791KB) ( 50 )  
    明晰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运行风险演化机理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前提与基础,而现实中动态变化的多风险、多系统以及多风险关联和多系统关联叠加形成的复杂关联情境加大了机理研究的难度。本文从复杂关联情境着手,分别分析了多风险关联和多系统关联的演化机理。然后,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运行风险演化仿真模型,并设计了三个针对性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影响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运行的风险因素呈现动态演化性,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应关注的风险因素有明显差异;风险因素在多系统层面的叠加作用将扩大风险损失,且随着系统关联强度的增加,系统失效率会进一步加大;系统关联强度的不同将影响风险应对策略的恢复效率。研究成果将为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相关监管部门管理者直观识别复杂关联情境下多风险的动态演化路径、科学研判影响多系统运行的关键风险因素,以及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管理
    精准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来自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调研数据的例证
    蒙媛, 陆远权, 陈莉
    2024 (1):  236-250. 
    摘要 ( 25 )   PDF(1309KB) ( 31 )  
    基于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调研数据,本文考察精准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1)精准扶贫政策对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脱贫农户家庭消费具有促进作用。就消费结构而言,精准扶贫政策使脱贫农户家庭居住和交通通信支出占总消费的比例提高,而教育和医疗支出占比降低。就消费类型而言,精准扶贫政策对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均有提高作用,生存型消费作用突出。就扶贫政策而言,产业就业扶贫政策作用最大,而保险扶贫政策作用最小。通过分位数回归、安慰剂检验等方法检验,上述结论仍成立。(2)异质性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对不同地区、民族和收入的脱贫农户家庭消费有明显差别,其中对湖南省、少数民族和低收入脱贫农户的刺激作用最大。(3)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因病致贫、因教致贫和脱贫边缘户这三类特殊家庭,他们通过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就业扶贫等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政策综合发力,家庭消费水平得以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本文旨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好差评”制度提高在线政务服务效能了吗?——基于自然实验和断点回归的实证检验
    王天梅, 赵钰宁, 于鹏, 朱艳春
    2024 (1):  251-263. 
    摘要 ( 27 )   PDF(1328KB) ( 28 )  
    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备受关注、被寄予厚望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其政策效果和优化方向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地方领导留言板是网上干群互动平台,作为在线政务服务的缩影,于2019年6月开通满意度评价功能,可以作为“好差评”制度政策效果的自然实验研究场景。本文利用平台开通满意度评价功能的外生性,采用深度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2.7万余条干群互动文本特征,测量在线政务服务效能及相关研究变量,使用断点回归模型估计了网民满意度评价对在线政务服务效能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与预期相同,网民满意度评价对提高政府在线服务效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不同地方政府在线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的程度及显著性有一定差异,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可能原因。采用不同估计方法、模型设定、带宽选择,研究结果均有很强的稳健性。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好差评”制度的认识,也有助于理解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需要优化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研究
    数字化金融科技平台赋能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基于信息处理视角的双案例研究
    宋华, 韩思齐, 刘文诣
    2024 (1):  264-275. 
    摘要 ( 124 )   PDF(3415KB) ( 117 )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创新问题是近些年来理论界和实践界关切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信息处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对金融科技平台的技术架构、组织网络结构、基于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协调与风险控制机制进行分析,探索金融科技平台如何帮助金融机构提高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能力,从而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的实现。通过案例研究,本文发现,金融科技是供应链金融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数字化平台能够基于特定的技术手段和供应链各方数据对企业贸易背景真实性进行风险评估,并利用其在信息网中的中心位置进行风险控制,为金融机构提供借方真实、透明、可追溯的实时信息,由此阐明了金融科技平台信息处理能力与差异化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要求之间的匹配问题。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理论框架,并为解决供应链金融中信息不对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提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的“困境”与“突围”——基于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研究
    魏广成, 孔祥智, 李欣, 高强, 许光清
    2024 (1):  276-288. 
    摘要 ( 45 )   PDF(4280KB) ( 46 )  
    基于公共价值管理范式,本文对访谈与文本资料的内容进行编码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刻画了两家集体经济组织推进成员身份认定的历程,从制定与调整方案入手,将成员身份认定划分为改革陷入“困境”和迎来“突围”两个阶段,深入探究其突破“困境”、完成成员身份认定的历程,从公共价值管理的视角归纳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的演化机制,从构建主体、构建能力、构建环境、构建条件四个维度探究其实现公共价值构建的过程。研究表明,多方参与是实现公共价值的重要前提,参与主体能力建设是构建公共价值的必要保证,因地制宜的制度设计是构建公共价值的制度保障,顺畅的信息传递机制是构建公共价值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