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经济与金融管理
    国内国际双循环分解框架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研究
    张增凯, 祝坤福
    2024 (2):  3-13. 
    摘要 ( 118 )   PDF(1474KB) ( 140 )  
    文章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分解框架,定义不同类型(简单/复杂、前向/后向)经济对外依存度指标,并分析在不同经济周期经济对外依存度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国内循环规模要明显高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规模,简单国内国际双循环规模最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顶点,而且后向经济对外依存度更早出现拐点。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对外依存度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阶段则刚好相反。外需的下降对于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部门冲击更大,扩大内需是应对全球经济低迷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全球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背景下,建议积极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新疆典型制造业区际转移测度及路径研究
    黄蓉蓉, 高翔, 徐然, 杨翠红
    2024 (2):  14-26. 
    摘要 ( 99 )   PDF(7002KB) ( 94 )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引导国内产业在不同区域间合理布局、分工协作,是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大通道和初加工基地,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门户、中转和枢纽三重作用。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框架下的产业转移价值量模型,对2012—2017年国内省份间产业转移价值量进行核算,对其中新疆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纺织品”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代表“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的转移路径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新疆以高就业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继续扩大中间投入驱动型和最终产品驱动型的产业转移价值量,形成扩大产业份额和延伸产业链双轮驱动的产业升级模式;以高能源资源为载荷特征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应当在稳定中间投入驱动型产业转移价值量的基础上,引导最终产品驱动型产业转移的增长,围绕资本密集型的核心产品、重点产品做好延链补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循环”新格局下贸易摩擦冲击对全球价值链重构影响效应研究
    乔小勇, 李星瑶, 祝合良
    2024 (2):  27-39. 
    摘要 ( 87 )   PDF(4269KB) ( 80 )  
    本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通过匹配链接GTAP模型与全球价值链核算分解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综合考察中国遭受贸易摩擦冲击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贸易摩擦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影响体现在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利益重配、生产链条回缩、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网络变迁与区域集聚等方面;贸易摩擦冲击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抑制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活动,造成企业进口中间品需求和国内中间品需求大幅萎缩,损害与弱化了其全球价值链贸易收益及生产活动参与程度,且产业层面上下游关联引致的负面波及效应显著;同链共振效应抑制了贸易壁垒实施方及非直接关联的第三方对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国内增加值及复杂GVC参与度,但日本、韩国及东盟国家承接了较多中间品贸易转移;贸易摩擦冲击造成了中间品贸易网络的整体性萎缩,改变了原有的网络社区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设施PPP项目绩效协同提升机制研究
    郑传斌
    2024 (2):  40-53. 
    摘要 ( 66 )   PDF(5042KB) ( 142 )  
    随着公众在基础设施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针对如何发挥公众在基础设施PPP项目绩效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构建了政府激励、社会资本提升、公众参与的基础设施PPP项目绩效协同提升演化博弈模型,构建了考虑绩效提升目标区间的社会资本利益分配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探究了三方协同提升绩效的行为策略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任一方行为策略选择及其演化路径均与其他博弈主体的行为策略紧密相关,且它们对彼此初始策略的影响存在差异;公信力提升、上级部门奖励等收益、罚金对政府的激励行为具有正向作用,而政府的激励成本对政府的激励行为具有负向作用;提升绩效获得的收益与罚金对社会资本具有正向作用;参与绩效提升获得的收益对公众的参与行为具有正向作用,社会资本进行绩效提升获得的收益对公众的参与行为具有负向作用;社会资本的利益分配与目标范围、奖励因子和惩罚因子等参数息息相关,且随着绩效目标范围的增大,社会资本的利益分配逐渐减小。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项目绩效管理理论,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设计PPP项目绩效提升机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与创业管理
    政府引导基金政策的创新驱动效应——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李晓伟, 李传明, 管彩峰, 罗均梅
    2024 (2):  54-65. 
    摘要 ( 65 )   PDF(1327KB) ( 101 )  
    利用2008—2018年地方政府实施引导基金的政策事件与所属地域内企业创新的大样本数据,构建准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政府引导基金政策对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政策整体上发挥了创新驱动效应,支持了政府“扶持之手”假说。通过改善当地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政府引导基金政策与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相辅相成,形成了政策协同;通过提升企业资产周转效率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政府引导基金政策为驱动企业创新提供了资源保障。在非国有产权、制造业和低市场化等异质性情境,政府引导基金政策的创新驱动效应更具统计显著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产业情境下的创业研究:重要主题与研究展望
    张敬伟, 靳秀娟, 崔连广, 涂玉琦
    2024 (2):  66-79. 
    摘要 ( 66 )   PDF(1632KB) ( 61 )  
    创建新企业并由此催生一个新产业是创业的重要标志,探究新产业中的创业现象对于理解微观组织的创业行为、绩效结果以及新产业的形成规律具有重要价值。现有文献对新产业中的创业议题开展了广泛探究,但尚未对此进行系统梳理。由于新产业代表了某种特殊的甚至是极端的创业情境,对该情境下的创业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深化和拓展既有创业研究。鉴于此,在明确新产业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性文献研究识别出战略、合法性、创业机会和身份四个重要主题并梳理其研究脉络;围绕“前因-实施-结果”构建整体研究框架并通过文献比较以明确新产业情境下创业研究的价值;最后就深化和拓展现有议题及开展中国情境研究提出未来展望,以期推动新产业情境下的创业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小出货量保证下绿色产品协同创新收益分配决策
    邢青松, 任阳阳, 邓富民
    2024 (2):  80-91. 
    摘要 ( 28 )   PDF(1325KB) ( 37 )  
    专利买断或无保底条款的分成支付不利于兼具研发周期长与市场风险大的绿色产品协同创新。对此,赋予学研方绿色技术/专利以最小出货量保证,并考虑技术/专利从工程验证到商业化量产的风险公平分担,基于实物期权的或有资产理论,构建有无最小出货量保证下的绿色产品协同创新价值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绿色产品协同创新联盟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并充分考虑到各主体在绿色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边际贡献大小,建立基于Shapley值法的绿色产品协同创新项目收益分配决策模型;进一步,通过具体算例与数值模拟,分析专利分成支付程度及绿色产品最小出货量的市场需求阈值,验证所构建绿色产品协同创新收益分配决策模型相比无最小出货量保证、无价值分配动态调整下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
    电商扶贫供应链的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
    浦徐进, 赖德凌, 金德龙
    2024 (2):  92-105. 
    摘要 ( 64 )   PDF(2258KB) ( 67 )  
    在现实中,电商扶贫供应链存在两种典型模式——“电商+农户”和“电商+合作社+农户”。在“电商+农户”模式下,农户直接与电商对接,收购价由电商决定;在“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农户组建合作社与电商对接,合作社与电商谈判收购价。针对这两种典型模式,本文构建了考虑合作社管理成本和电商社会责任的扶贫供应链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的运作机理,提出了农户和电商选择不同模式的市场条件。研究发现:(1)加入合作社后,农户更有意愿扩大种植面积。(2)合作社的管理成本越低或者农户的产出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农户越偏好“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3)只有当电商社会责任感较弱时,农户和电商才有共同偏好,且当合作社的管理成本较低时,双方共同偏好“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而当合作社的管理成本较高时,双方共同偏好“电商+农户”模式;当电商的社会责任感较强时,双方不存在共同偏好。论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更好地推动电商扶贫提供决策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数据情境概念界定与维度结构构建研究
    袁君霞, 吴海宁, 谢家平
    2024 (2):  106-116. 
    摘要 ( 46 )   PDF(2765KB) ( 97 )  
    大数据情境对于企业有效开发和利用大数据资源起到促进或约束作用。然而,其概念界定和维度结构模糊不清,对具体行为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重视。本文扎根于数字化先锋零售企业大数据应用实践,对大数据情境的概念与维度结构进行了界定与构建。研究发现,大数据情境包含主体情境和结构情境两个层次。主体情境是企业在推动大数据技术应用过程中创设的引领性发展环境,其基本要素包含高管数据认知、数据战略、数据生命周期和数据价值。结构情境是直接影响员工实际工作行为和态度的更为微观、具体的操作性环境,其基本元素包括数据属性,大数据组织形象和大数据组织氛围。主体情境有利于塑造结构情境,可以被视为结构情境的前因变量。结构情境支撑主体情境,是主体情境作用于员工行为的中介。这一理论框架丰富和深化了对于大数据情境的认知,使得比较宽泛或模糊处理的情境定义更加清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营销
    感知社会流动性对消费者知识付费意愿的影响研究
    宋晓兵, 鲁艺, 于泽威
    2024 (2):  117-129. 
    摘要 ( 96 )   PDF(1299KB) ( 226 )  
    随着互联网知识付费行业内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大知识付费企业纷纷采取“阶层焦虑”的营销宣传方式去吸引消费者,以期达到促进知识产品销售的目的。那么这种通过触发感知社会流动性来提高消费者知识付费意愿的营销宣传手段是否真的行之有效?本研究综合运用二手数据分析和行为实验的方法探究感知社会流动性对消费者知识付费意愿的影响机理与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社会流动性会提升消费者的长期目标承诺,并进而对消费者的知识付费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对于高自尊水平的消费者而言,感知社会流动性对知识付费意愿的影响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转型能降低企业对大客户的依赖吗?
    宋渊洋, 陈正一, 阎海峰
    2024 (2):  130-142. 
    摘要 ( 97 )   PDF(1261KB) ( 107 )  
    高度依赖少数大客户会提高企业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绩效。那么,企业能否通过数字化转型来重塑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以降低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呢?本研究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构造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的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能提升企业感知客户需求、获取和维系客户以及为大范围和多样化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有助于拓宽客户基础,从而降低企业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数字化转型对大客户依赖度的影响与产品特征有关:产品标准化程度越低、创新程度和需求不确定性越高,数字化转型越有助于降低大客户依赖度。本研究从数字化转型视角揭示了企业大客户依赖度的成因,弥补了现有研究对大客户依赖度的前因研究不足的局限,对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降低大客户依赖度有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流动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研究:基于时间维度的新证据
    卢晓杨, 汤超颖
    2024 (2):  143-153. 
    摘要 ( 77 )   PDF(1238KB) ( 89 )  
    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流动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出有怎样的影响?其影响机理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一直未得到充分的回答。一方面,职业流动带来了异质知识获取、研究问题、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可以助力科研探索,提升科研产出;另一方面,职业流动也伴随着适应新环境、个体组织匹配等成本,它将随时间增长趋于下降。因此,职业流动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将有一定的时间效应。本文分析了847名科研人员的个人简历与44593篇论文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科研人员在发生职业流动后的前四年会经历短暂的论文数量和质量的下降,自第五年起出现“高产”和“优产”;职业流动对论文质量的正向影响在流动后的第六年消失,而对论文数量的影响在第六年依然显著,相较于论文质量,职业流动对论文数量的正向影响维持的时间更长;科研人员由于职业流动所带来的科研探索能在流动后的六年内影响论文数量,但只能在流动后的前三年提升论文质量。以上结论丰富了流动与产出理论,对人才管理和政策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人喊你加班吗?主动性和反应性工作连通行为及其对情绪耗竭的差异性影响
    龚朔, 李海, 夏铭, 朱金强
    2024 (2):  154-166. 
    摘要 ( 112 )   PDF(2280KB) ( 252 )  
    基于边界理论,区分了主动性和反应性工作连通行为(proactive/reactive work connectivity behavior after-hours,PC/RC),并分别探究了二者通过工作领域和家庭领域两条路径影响情绪耗竭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采用经验取样法收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领域路径上,过度或不足的PC均不利于员工获得工作控制,进而增强其情绪耗竭,但PC过度的影响更为不利,只有适度水平的PC才能最大程度增强员工的工作控制,进而削弱其情绪耗竭,体现为一种“鲶鱼效应”的倒U型关系;RC只会通过削弱员工的工作控制增强其情绪耗竭。在家庭领域路径上,PC和RC均通过引发员工的工作冲突家庭增强其情绪耗竭;只有PC对情绪耗竭的影响受到个人成就感的调节,相对于个人成就感更低的员工,个人成就感更高的员工从事PC后更不容易产生工作冲突家庭,进而感受到更少的情绪耗竭。使工作连通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消极效应,甚至产生某些积极效应,从而改善员工的情绪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与战略管理
    中国企业逆向并购后整合模式的选择——基于战略三角框架的QCA研究
    陈小梅, 吴小节, 汪秀琼
    2024 (2):  167-180. 
    摘要 ( 47 )   PDF(1308KB) ( 185 )  
    本文基于2001—2017年76家中国企业并购整合发达国家企业的案例,使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基于战略三角框架整合并购行业相关性、并购经验、并购控股权、并购动机、正式制度距离、文化距离、企业所有权性质7个条件变量,探究这些因素组合驱动中国企业逆向并购后整合模式选择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1)“轻触”型整合模式选择的等效路径有4条,即制度约束情境下,以探索式并购为主的非相关并购或经验主导下的高控制权并购,以及制度短板情境下,以利用式并购为主的低控制权并购或经验主导下的探索式并购更倾向于选择“轻触”整合模式;(2)“无为而治”型整合模式选择的等效路径有2条,即制度短板情境下以利用式动机为主的低控制权并购,或资源劣势下的非相关并购更倾向于选择“无为而治”型整合模式;(3)“支持性合作伙伴”型整合模式选择的等效路径有3条,即制度套利情境下的相关并购,或文化多样性情境下,并购经验驱动的高控制权并购或高控制权下的相关并购更倾向于选择“支持合作伙伴”型整合模式;(4)“重触”型整合模式选择的等效路径有2条,即制度套利情境下,经验主导下的具备高控制权的探索式并购,或具备资源优势的高控制权主导的相关并购更倾向于选择“重触”型整合模式。研究结论丰富了并购后整合模式选择的研究成果,为企业选择合适的整合模式提供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者权力对短视主义波动的影响研究
    任声策, 杜梅, 操友根
    2024 (2):  181-193. 
    摘要 ( 73 )   PDF(1965KB) ( 189 )  
    疫情背景下企业该何去何从?作为企业重要决策人员的管理者,陷入短期获益和长期发展平衡的两难之中,短视主义波动越发明显。基于管理者认知和资源依赖理论,构建管理者短视主义波动指标,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2019—2020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疫情背景下管理者权力对短视主义波动的影响以及所有权性质、冗余资源和管理者任期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管理者权力对短视主义波动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所有权性质和冗余资源在管理者权力与短视主义波动关系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而管理者任期在管理者权力与短视主义波动关系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拓展了管理者认知和资源依赖理论的应用范围,丰富了疫情背景下管理者权力与短视主义波动的相关研究,从所有权性质、冗余资源和管理者任期等维度审视管理者权力与短视主义波动关系的情境,为疫情背景下避免管理者出现短视主义波动和稳定管理者决策视野提供有益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计与财务管理
    投服中心持股与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基于一项准自然实验
    孙泽宇, 孙凡
    2024 (2):  194-209. 
    摘要 ( 73 )   PDF(1295KB) ( 74 )  
    中小投资者保护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证监会于2014年设立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简称投服中心)便是为此开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本文巧妙利用投服中心于2016年2月在沪湘粤三地所发起公益性持股这一准自然实验情境,通过构造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其持股行为对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地区上市公司,投服中心进行公益性持股试点地区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更低,提升了资本市场信息效率。机制研究表明,投服中心持股主要通过改善信息环境与促进中小投资者积极主义来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上述关系在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机构持股比例较高与媒体关注度较高的样本中更显著。本文不仅拓展了投服中心持股与股价同步性领域的研究视角,还为提升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效率提供了基于中小投资者保护层面的可行之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集团碳减排压力与债务分布——来自高耗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佟岩, 李鑫, 徐国铨
    2024 (2):  210-221. 
    摘要 ( 85 )   PDF(1233KB) ( 61 )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背景,本文以2008—2020年中国A股高耗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企业集团面临的碳减排压力越大,集中负债的程度就越高。机制检验显示,融资约束加剧和经营风险提高是上述效应产生的主要途径。异质性检验发现,当企业集团未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受媒体关注度较高或集权程度较高,以及地区金融市场化水平较低、行业竞争激烈或地方政府更为重视“减碳”时,碳减排压力对集中负债的影响更显著。本文从环境规制的角度对企业集团债务分布的制度动因进行了扩展性探讨,对企业集团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金融与企业突破式创新——基于监督和融资双渠道的分析
    孙健, 李菡旻, 袁淳, 李哲
    2024 (2):  222-235. 
    摘要 ( 91 )   PDF(1253KB) ( 117 )  
    突破式创新是突破以往技术,影响未来技术的创新。本文探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上市公司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上市公司的突破式创新,且数字金融通过发挥监督治理效应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路径作用于突破式创新;相比于使用深度,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更能对突破式创新发挥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企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和有IT背景的高管人数比例更高的企业中,数字金融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数字金融的发展具有区域溢出效应,周边城市数字金融发展也能促进本地上市公司突破式创新的发展。本研究对数字金融的经济后果以及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增量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零售商存在破产风险的双层供应链中的信贷决策
    丁雯, 赵文辉, 万国华
    2024 (2):  236-245. 
    摘要 ( 36 )   PDF(1339KB) ( 161 )  
    对于资金缺乏的零售商,银行融资和供应商的信贷融资是其主要的两个资金获取渠道。考虑零售商存在破产风险情境,对竞争性传统银行及资金充裕供应商的信贷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资金充裕型供应商,由于通过对零售商提供信贷支持可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对零售商订货提供信贷支持;对资金缺乏型供应商,即使需从外部获取资金支持,比如抵押贷款,他们也愿意给零售商提供信贷支持。但是,对于零售商拥有谈判权力的情境,上述结论未必一定成立。事实上,当零售商的谈判能力较强时,供应商提供信贷融资时其利润可能减少,从而改变其提供信贷融资的意愿;进一步,在供应商提供信贷融资情况下,其利润会随着零售商破产风险的增大而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突发事件下基于四方演化博弈的城市应急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
    姜旭, 赵凯, 汤韵晴
    2024 (2):  246-256. 
    摘要 ( 74 )   PDF(1807KB) ( 251 )  
    近年来,突发事件对城市生活物资保供稳价机制造成冲击,出现了物资短缺、物价波动的情况,暴露出我国城市应急供应链运行不畅等问题。政府应急部门、物流平台企业、物资保供企业和城市居民作为城市应急供应链的重要主体,其行为策略将直接影响城市生活物资应急保供的最终效果。基于此,本文运用四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究我国城市应急供应链协同机制的建设运行演化规律。同时,采取数值实验对演化稳定策略展开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应急部门的积极参与、物流平台企业的高效运营、物资保供企业的接受入驻以及城市居民的平台采购是实现系统演化均衡的关键因素。因此,政府应急部门运用补贴、惩罚等政策手段引导多方参与协同机制构建,能够更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实现生活物资“保通保畅保产保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研究
    以青山集团LME镍被逼仓事件为例的期货市场狙击风险分析框架
    徐扬, 部慧
    2024 (2):  257-272. 
    摘要 ( 97 )   PDF(3628KB) ( 145 )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镍期货价格在2022年3月7日至8日两个交易日暴涨,令我国青山控股集团持有的镍套期保值空头头寸浮亏惨重,成为又一起企业参与境外衍生品交易被国际资本狙击的风险事件。通过对“LME镍事件”详细的案例分析与解构,本研究从狙击动机、客观条件、市场环境、狙击手段四个维度提出了分析期货市场狙击风险的一般性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交叉套保令青山集团实物交割能力弱成为被狙击的客观条件;地缘政治风险引发镍库存低水平运行的市场环境进一步限制了青山集团对可交割库存的掌控能力和交割能力;LME合约设计令交易者的交易仓位和动机更易暴露;LME交易制度令短期价格操纵等狙击行为更具便利。由此可推断出本次狙击者所采用的期货合约、狙击时间、价格操纵手法等狙击手段和策略。结合对大类持仓报告的分析,本文发现本次狙击的动机可能是镍资源争夺战,通过期货、现货和实体行业竞争三管齐下。此外,本研究利用事件分析法证实了2022年3月7日镍期货价格暴涨并非基本面因素支撑而是交易因素驱动的价格异常。本研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实证分析等多种范式提出的分析框架,对于识别期货市场狙击风险、价格操纵并有效防范相关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越挫越强:持续打压下我国天生全球化企业组织韧性如何形成?——基于TikTok应对美国封禁过程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梁林, 段世玉
    2024 (2):  273-288. 
    摘要 ( 86 )   PDF(6895KB) ( 86 )  
    我国天生全球化企业正在遭受日益增强的外部持续打压,能否形成韧性成为组织应对危机,实现存活和后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选择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以遭遇美国封禁的TikTok为例,探索在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打压情境中,我国天生全球化企业组织韧性如何形成。研究发现:①天生全球化企业面临的外部打压可分为常规性和非常规性持续打压。在两类打压情境下,组织韧性的形成过程、形成策略和应对手段均有差异。②在两类持续打压的复合冲击下,组织采取不同的韧性形成策略。在常规性持续打压下,组织韧性的形成依靠应变、调整、自强3个策略;在非常规性持续打压下,组织韧性的形成还有赖于聚合、重构、蜕变3个特殊策略。③对应被动抵抗、主动应对和反思学习3个韧性形成阶段,天生全球化企业组织韧性体现为防御能力、预判能力、化解能力和进化能力动态构成的三级表现形态。本文构建出“持续打压(刺激)→组织韧性的形成过程(反应)→组织韧性的形态变化(结果)”的研究框架,阐明了天生全球化企业组织韧性的形成过程和三级表现形态,既是在逆全球化时代对我国企业组织能力升级理论规律的新探索,也为我国天生全球化企业化危为机提供了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