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热点研究领域
    价值共创研究前沿:生态系统和商业模式创新
    姜尚荣, 乔晗, 张思, 刘颖, 胡毅, 徐艳梅
    2020 (2):  3-17. 
    摘要 ( 1008 )   PDF(4285KB) ( 1662 )  

    本文使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价值共创领域的样本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共引分析和突现分析,识别出了价值共创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价值共创领域有三类研究重点,分别是价值共创理论研究、外部环境与服务生态系统研究和客户参与实践研究。近年来,价值共创领域的研究重点由服务主导逻辑和顾客参与理论向企业生态系统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变。通过共引分析,我们发现了价值共创领域未来的两大研究重点:(1)价值共创和生态系统研究,包括商业生态系统框架建构和企业的生态位与战略决策问题等;(2)价值共创和商业模式研究,包括企业共创价值影响因素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对这些新兴研究热点开展文献计量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价值共创理论,也可以对现代企业战略决策与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创新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与金融管理
    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成因及其演化机理分析——基于文献挖掘法
    杨海珍, 程相娟, 李妍, 王俏, 向悦
    2020 (2):  18-28. 
    摘要 ( 311 )   PDF(1833KB) ( 460 )  

    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每次危机爆发之后都有大量学者对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结论。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系统考察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结论,归纳金融危机爆发的共识性关键成因,总结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一般机理过程,探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共性核心风险源。本文选择时间跨度为1978-2017年间的,被Elsevier、JSTOR、SSRN、Springer、ProQuest、中国知网(CNKI)等文献数据库收录的有关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成因的19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现有文献共包括8个金融危机爆发的共识性关键成因:金融创新过度、外部监管体制的失效、全球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弊端、资本主义体制的矛盾、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失效和投资者情绪。第二,关键成因的构成观点中有54.84%的观点与"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直接相关,这些观点涵盖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机理演化框架的宏观政策、中观市场机制以及微观个体行为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资产价格泡沫为核心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机理演化框架"。第三,金融创新不仅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关键的成因,同样在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过程中也最为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系嵌入、资源获取与中国OFDI企业国际化绩效
    谭云清, 翟森竞
    2020 (2):  29-39. 
    摘要 ( 267 )   PDF(1207KB) ( 350 )  

    本文聚焦中国OFDI企业东道国关系嵌入对其资源获取及国际化绩效的影响。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利用116份样本数据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外资企业网络关系嵌入对中国OFDI企业资源获取有正向影响,中资企业网络关系嵌入主要通过外资企业网络间接正向作用于其在东道国的资源获取。中资企业网络关系嵌入的信任、信息共享与企业生存绩效正相关,与成长绩效不显著相关;共同解决问题对于企业成长绩效和生存绩效均显著正相关。外资企业网络关系嵌入的信任、信息共享和共同解决问题对企业成长绩效和生存绩效的影响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OFDI企业的资源获取在关系嵌入对其国际化生存绩效与成长绩效的影响中有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存款保险制度对国际资本流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晓博, 蔡志明, 辛飞飞
    2020 (2):  40-52. 
    摘要 ( 245 )   PDF(1212KB) ( 327 )  

    在一个自然实验的框架下,基于1991-2016年31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数据集,运用三重差分面板回归模型和工具变量法,从资本趋利性与资本安全性的双重视角考察了存款保险制度对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存款保险制度显著地促进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入,且非危机时期的促进作用比危机时期更为显著;其中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流入。从资本趋利性视角看,利率水平越高,存款保险制度对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资本流入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利率水平是影响存款保险制度下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资本流入的显著因素;从资本安全性视角看,危机时期存款保险制度与国际资本流入显著正相关,表明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在危机时期为国际资本提供安全保障,从而促进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入。研究结果对存款保险制度下各国资本流动管理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中央银行对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调控具有非对称偏好吗?——基于Linex央行损失函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郑冠群, 徐妍
    2020 (2):  53-62. 
    摘要 ( 194 )   PDF(1167KB) ( 392 )  

    基于Linex央行损失函数和拓展的前瞻型IS-Philips框架,论证了中央银行对资产价格波动的非对称偏好及其决定的非对称货币政策调控规则;并利用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数据,实证检验了刻画央行非对称偏好的非线性欧拉方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中央银行对资产价格波动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偏好:更偏好于资产价格向上偏离稳态均值,而不是向下偏离稳态均值。基于参数估计值的"非对称性偏好导致的利率偏差"测算结果揭示:中国中央银行对资产价格波动的非对称偏好会导致基准利率下偏,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私募股权投资、制度环境与股价崩盘风险
    王晶晶, 刘沛
    2020 (2):  63-75. 
    摘要 ( 312 )   PDF(1204KB) ( 403 )  

    本文选取2010-2016年我国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私募股权投资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制度环境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私募股权投资参与的企业其股价崩盘风险明显低于无私募股权投资参与的企业,且随着私募股权投资持股比例的增加,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下降;从私募股权投资背景来看,外资或国有背景的私募股权投资更能显著降低被投资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探究发现,在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方面,私募股权投资与制度环境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因此,文章补充了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治理作用的研究文献,对企业与政策制定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环境责任与财务绩效的交互跨期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张弛, 张兆国, 包莉丽
    2020 (2):  76-89. 
    摘要 ( 457 )   PDF(1223KB) ( 522 )  

    如何使企业环境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对于促进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至关重要。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环境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以我国2010-2017年深沪两市A股类国家重点监控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企业环境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是否存在交互跨期影响以及企业内外部因素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企业环境责任会正向影响财务绩效,而且这种正向影响在滞后一期和两期更显著;(2)企业财务绩效会正向影响环境责任,但这种影响不具有滞后性;(3)管理者预期任期、前瞻型环境战略和法律规制均在企业环境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交互跨期影响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4)行业竞争在企业环境责任影响财务绩效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在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环境责任中起到了一定的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企业用战略眼光来看待企业环境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区域公平的影响研究
    杨珩, 佟琼
    2020 (2):  90-101. 
    摘要 ( 224 )   PDF(1204KB) ( 490 )  

    根据2008-2017年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可达性模型和DID模型,刻画京沪高铁对各沿线站点城市出行机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京沪高铁的开通对京沪沿线城市出行机会公平与区域经济公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和提速减少了沿线站点城市的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平均旅行时间的差距,促进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间出行机会的公平;虽然京沪高铁的开通很大程度促进了沿线站点城市GDP的增长,但是京沪高铁的开通产生了虹吸效应,出现了工作城市与居住城市的分离,使人才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城市移动,加大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GDP的差距,京沪高铁的开通不利于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公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与创新管理
    基于云模型的汽车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田红娜, 孙钦琦
    2020 (2):  102-114. 
    摘要 ( 207 )   PDF(1395KB) ( 338 )  

    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出发,结合汽车制造企业的特点与经典高频指标,通过评价指标的海选、初选、理性补充三个步骤构建汽车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云模型评价法的五个步骤: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各指标的云模型、建立多层综合评价云模型、判断综合云模型是否为最终的评价云模型。为验证该评价框架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选取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评价框架能够为有效评价汽车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水平进而制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失败是否影响再创业的风险感知行为?——基于认知偏差的研究
    杨隽萍, 肖梦云, 于青青
    2020 (2):  115-126. 
    摘要 ( 248 )   PDF(1215KB) ( 458 )  

    整合企业失败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创业失败成本、认知偏差与再创业风险感知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层次回归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业者的再创业风险感知受其创业失败成本、过度自信和乐观偏见的正向影响;在创业失败成本影响再创业风险感知的路径中,创业者过度自信和乐观偏见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拓展了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领域,进一步丰富了创业管理理论,并从实践视角,有效地提高创业者再创业活动的风险感知水平,对创业扶持有着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型服务企业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陈怀超, 卢彦丞, 丛贞, 芮雪琴
    2020 (2):  127-138. 
    摘要 ( 200 )   PDF(2039KB) ( 512 )  

    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共享关系到知识型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给予更多关注。本文以知识型服务企业为研究对象,在依据理性行为理论明晰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共享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双方隐性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了检验,并分别调整员工自我效能、预期收益、互惠责任感和利他主义的数值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理性行为理论适合于分析员工与客户的隐性知识共享;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知识型服务企业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共享的实际情形;双方的隐性知识共享对员工自我效能、预期收益、互惠责任感和利他主义有着较高灵敏度,且这四个因素分别通过共享意愿对双方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影响;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会对客户的共享行为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知识型服务企业员工与客户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建议,进而推动知识型服务企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本地情境下社会接近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技术接近性的调节效应
    向希尧, 裴云龙
    2020 (2):  139-150. 
    摘要 ( 260 )   PDF(1238KB) ( 314 )  

    采用南京、西安等地生物医药集群企业的调研数据,基于多维接近性理论论证了非本地社会接近性特点,并检验了其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接近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表征社会接近性的外设机构数、亲密伙伴数等指标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交流可持续性和交流频次的影响不显著。另外,技术接近性可以正向调节外设机构数和亲密伙伴数两个指标的影响,从而验证了非本地情境下的多维接近性复合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谁更有可能开网店?——基于先前经验与合法性的研究
    张艳辉, 张春凯, 李宗伟
    2020 (2):  151-164. 
    摘要 ( 204 )   PDF(1208KB) ( 372 )  

    本研究起源于"谁更可能开网店"的疑问,以先前经验和合法性为主线,考察电商创业者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运用嘉兴市入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具有网购经验和个体户经验的人更可能开网店,网购经验对开网店的影响在农村更强,但个体户经验对开网店的影响不存在城乡差异。网购平台数不对开网店行为产生影响。首次网购时间越早的人其越可能开网店,开网店的时间也越早,而为网商供货的个体户虽然更有可能开网店,但并不表现出开网店的时间较早的特征。对合法性因素的考察发现,没有营业执照的个体户更有可能开网店,无照个体户从事电商创业以缓解合法性压力的观点成立。本研究证实了在电商创业中,先前经验依然会影响创业行为,并总结了中国情境下电商创业的独特性。研究结论对创业研究、创业实践以及电商产业政策制定有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动态博弈视角的企业与研发机构合作策略研究
    王旭娜, 盛永祥, 谭清美, 吴洁
    2020 (2):  165-173. 
    摘要 ( 167 )   PDF(1381KB) ( 351 )  

    企业与研发机构合作过程中,一方是否计划与另一方持续合作会影响其当次合作的努力水平,以及双方的合作收益。本文从动态博弈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策略模型,分析了双方不同合作计划下的策略选择与企业对研发机构的激励力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双方在不同激励力度下的收益趋势和策略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双方均考虑下次继续合作有利于双方收益的提升;企业对研发机构的激励力度存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在这个区间内双方均愿意考虑下次继续合作;企业对研发机构的成本补贴力度影响双方持续合作的最优激励力度,当成本补贴力度减小时,最优激励力度增大;当成本补贴力度增大时,最优激励力度减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
    移动购物情境因素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张伟, 杨婷, 张武康
    2020 (2):  174-183. 
    摘要 ( 388 )   PDF(1272KB) ( 826 )  

    移动购物的兴起让购物行为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冲动性购买现象日益普遍。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对促进消费者购买造成阻碍。本文旨在探讨移动购物情境中,影响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的产生过程。文章提出个性化推荐、视觉吸引力和系统易用性这三个移动情境因素,通过影响消费者感知唤醒和感知愉悦两种情绪,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研究采用情景实验法进行数据收集,经过数据检验,所有假设均得到支持。因此证实了"移动环境刺激-消费者情绪-冲动性购买意愿"模型的理论价值,并根据研究结论,从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和扩大营销的角度,针对移动购物商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营销
    新产品脱销对消费者加价支付意愿的影响——基于心理所有权与相对剥夺感双中介模型
    刘建新, 李东进, 李研
    2020 (2):  184-196. 
    摘要 ( 351 )   PDF(1302KB) ( 841 )  

    新产品脱销时有发生,不仅会给厂商带来直接损失或错失销售机会,而且会降低消费者满意和增强消费者转换。面对新产品脱销,许多厂商为了增加收益,通过要求消费者加价支付获得新产品,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该现象并未得到有效的学术研究。观察和研究发现,面对脱销新产品,消费者既会产生心理所有权,从而增强消费者的加价支付意愿;也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从而会降低消费者的加价支付意愿。经过2个实验,本文研究发现:(1)新产品脱销会影响消费者的加价支付意愿,而且供应性新产品脱销较之于需求性新产品脱销更能增强消费者的加价支付意愿;(2)心理所有权与相对剥夺感会共同中介新产品脱销对消费者加价支付意愿的影响;(3)自我建构会对心理所有权与相对剥夺感的共同中介效应产生调节作用,并会对前者产生匹配效应,而对后者则不会产生。该研究结论对深化与拓展产品脱销理论、心理所有权理论和相对剥夺感理论等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厂商正确操作新产品营销、帮助消费者理性看待或消费脱销新产品和行业监管机构规范治理脱销营销有重要的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网络外部性的关键消费者选择策略研究
    刘欣, 李永立, 张杰
    2020 (2):  197-204. 
    摘要 ( 302 )   PDF(1249KB) ( 455 )  

    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否识别出关键消费者已经成为影响厂商收益的重要因素。利用具有网络外部性的消费者效用函数,分析垄断厂商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如何选取关键消费者的问题。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针对不考虑和考虑先行消费者的两种情形,构建多阶段博弈的模型,分别求解出反映消费者关键程度的特征函数。而后,利用仿真分析检验算法复杂度,并且在手机通信商选择关键消费者的具体场景中应用本文模型。以上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关键消费者选择策略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够显著提升垄断厂商的收益,在具体的管理问题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家长式领导有助于员工利他行为吗?——基于中国情境的多重中介效应研究
    吴士健, 孙专专, 刘新民, 周忠宝
    2020 (2):  205-217. 
    摘要 ( 396 )   PDF(1203KB) ( 570 )  

    利他行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基于中国情景下的管理实践,实证研究了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家长式领导与员工利他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影响机制,检验了感情承诺、心理授权及领导-下属交换关系的多重中介效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问卷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仁慈、德行、威权领导都能对员工利他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感情承诺、心理授权和领导-下属交换关系分别在家长式领导三个维度与员工利他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除心理授权和领导-下属交换关系在仁慈领导以及威权领导与员工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余中介路径的效应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实型领导对雇佣关系氛围及员工敬业度的影响——组织文化的调节作用
    马苓, 赵曙明, 陈昕
    2020 (2):  218-231. 
    摘要 ( 364 )   PDF(1267KB) ( 684 )  

    基于对146家企业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和员工的调查,检验了CEO的真实型领导风格对员工敬业度的正向影响,并验证了雇佣关系氛围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组织文化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真实型领导风格的CEO可以通过在组织中营造和谐的雇佣关系氛围来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同时,增强组织文化的内部整合性和外部适应性,也有利于良好雇佣关系氛围的形成。通过跨层次研究高层领导对于员工个人的影响,揭示了CEO的真实型领导风格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机制,能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包容型领导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影响:组织自尊与差错管理氛围的中介作用
    孔靓, 李锡元, 章发旺
    2020 (2):  232-243. 
    摘要 ( 444 )   PDF(1207KB) ( 969 )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包容型领导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组织自尊和差错管理氛围的中介作用。跨层次分析结果表明,包容型领导对员工的主动性行为有显著正向作用,组织自尊和差错管理氛围分别在个体和团队层面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出包容型领导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作用路径,对培养领导的包容性和营造组织差错管理的氛围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司辱虐管理与员工反馈规避行为: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申传刚, 杨璟
    2020 (2):  244-253. 
    摘要 ( 371 )   PDF(1220KB) ( 498 )  

    本研究从趋避观点出发,以392名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上司辱虐管理对员工反馈规避行为的影响过程及主管组织化身对其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上司辱虐管理对员工反馈规避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员工的恐惧情绪在辱虐管理与员工反馈规避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主管组织化身正向调节辱虐管理与员工反馈规避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且主管组织化身与辱虐管理之间的交互项还通过恐惧情绪间接影响着员工的反馈规避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与战略管理
    企业慈善捐赠与税收规避——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统一性视角
    沈弋, 徐光华, 吕明晗, 钱明
    2020 (2):  254-265. 
    摘要 ( 364 )   PDF(1185KB) ( 381 )  

    本研究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的统一性视角,考察了企业在履行不同类型社会责任时所表现出的一致性。具体而言,研究发现,由于存在一个统一的社会责任文化,更多承担捐赠责任的企业同时也会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政治导向中所包含的社会责任文化因素也会通过制度和个人两个渠道影响企业决策。上述研究结论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在文化层面的探索,对理解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特征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师期望落差会促进战略变革吗?——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钟熙, 宋铁波, 陈伟宏, 唐元佑
    2020 (2):  266-277. 
    摘要 ( 241 )   PDF(1244KB) ( 359 )  

    分析师期望落差会促进战略变革吗?为回答该问题,在考虑CEO预期任期调节效应,以及CEO预期任期与CEO持股联合效应的基础上,本文探究了分析师期望落差对战略变革的影响。基于2008-2015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经验数据,本文研究发现:企业未达成分析师的业绩期望时,分析师期望落差对战略变革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后发现:随着CEO预期任期的延长,分析师期望落差对战略变革的正向促进作用将增强;随着CEO持股比例的提高,CEO预期任期对分析师期望落差与战略变革之间关系的增强效应将被强化。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推进文献从外部视角来理解战略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存在线下体验店的O2O供应链佣金契约设计
    张旭梅, 金亮
    2020 (2):  278-286. 
    摘要 ( 265 )   PDF(1232KB) ( 516 )  

    研究了由一个线下体验店和一个线上零售商构成的线下到线上O2O供应链佣金契约设计问题。考虑消费者对于线上零售商产品是否符合其需求不确定以及可能发生的退货行为,建立了线上零售商与线下体验店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求解得到了体验服务努力水平可观测和不可观测情形下的最优佣金契约,并据此分析了退货率、消费者退货成本等因素对佣金契约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优佣金契约中的佣金率与固定支付对线下体验店具有不同的激励作用;与体验服务努力水平可观测情形相比,体验服务努力水平不可观测导致线上零售商利润下降,但当消费者直接线上购买概率较高或退货率较高时,努力水平不可观测给线上零售商带来的利润损失将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市场交易联动各方的最优策略选择——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
    谭喻萦, 杨筝
    2020 (2):  287-298. 
    摘要 ( 244 )   PDF(1352KB) ( 391 )  

    利率市场化是否对供应链融资链上企业的资本结构及运营决策产生直接影响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由供应商、零售商、银行参与下的三维博弈模型,对融资业务参与各方如何实现各自最大化利益下的最优策略尤其是银行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及确定最优的自主贷款利率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单周期的报童模型,首先揭示了三维博弈模型下市场交易参与各方的决策联动关系,求出了在融资业务中处于决策劣势的零售商在参与约束下可实现订货批量的次优解及进货策略;其次,通过分析供应商的期望收益、损失限额及银行的风险态度,确定交易契约中供应商的最优批发价及银行的质押率取值范围及最优自主利率决策;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对利率是否市场化下的决策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供应链金融能够提高供应链绩效,利率政策将对供应链绩效产生直接影响,但利率市场化无法完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与贵的结构性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不确定信息下双源采购策略研究
    韩素敏, 宋华明
    2020 (2):  299-307. 
    摘要 ( 272 )   PDF(1425KB) ( 511 )  

    在产品需求不确定以及需求分布参数不确定的情形下,研究两周期双源采购问题。针对一次采购机会和双源采购分别构建了零售商的决策模型,并进行了最优解的分析与求解。进一步,通过数值算例对一次采购机会、无需求预测更新时的双源采购和需求预测更新下的双源采购三种情形进行了对比。数值分析表明,需求预测更新能够有效帮助零售商把握市场变动,获得更大利润。最后,分析了参数对零售商最优决策和需求预测更新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需求预测更新价值与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呈负相关,与需求均值的不确定性呈正相关。此外,当第一次采购价格与库存成本之和与第二次采购价格相差不大,或第二次采购价格相对较小时,需求预测更新能为零售商带来显著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研究
    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与运维商业模式创新的匹配——基于多案例的研究
    张睿君, 陈菊红, 吴迪
    2020 (2):  308-326. 
    摘要 ( 322 )   PDF(1551KB) ( 409 )  

    运维服务已经成为制造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并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业务形式。从传统的"战略-组织结构"匹配视角很难解释由运维服务价值创造所引发的"服务悖论"现象。本文从"战略-交易结构"匹配视角研究了"运维服务业务层面的商业模式创新如何有效地匹配服务化战略"这一重要的问题。通过对3家实施服务化战略的中国制造企业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根据制造企业嵌入客户运作流程的程度给出了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的3种主要类型,探讨了服务化战略及其与运维商业模式创新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出了9个关系命题,构建了服务化战略与运维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框架。研究结果表明:(1)支持产品运维的服务化战略、支持客户运维的服务化战略、接管客户运维的服务化战略对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2)服务化战略与运维商业模式创新匹配对制造企业绩效呈现显著影响,二者的匹配与否分别对企业绩效产生增强型和削弱型两种交互作用。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从业务层面揭示了服务化战略与运维商业模式创新的匹配关系,对制造企业从业务层面规避"服务悖论"陷阱提供了新的洞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意到创新转化的价值网分析——基于四川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企业的案例研究
    刘凌艳, 杨永忠
    2020 (2):  327-336. 
    摘要 ( 246 )   PDF(2631KB) ( 472 )  

    创意企业管理者参考的传统价值链已经不能合理解释企业在实现创意到创新转化这个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活动,由此导致企业无法把握明确的管理方向和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重新探析实现创意产品的成功开发(创意)与市场化(创新)过程中的价值环节及构成方式。本文对6家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企业进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以与创意和创新相关的企业行为活动为基础,建构了"创意到创新转化过程中的价值网模型"。本文开发的价值网络包括三个核心结构单元:(1)消费者单元,消费者到价值共创者的转变。(2)企业单元,由超越单个企业的、多个相关企业形成的价值网络,向消费者提供价值。(3)数字化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价值网单元,虚拟价值网对物理价值网进行充分地补充与改善,实现最大化从虚拟和现实的角度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