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经济与金融管理
    碳达峰约束下中国工业隐含碳流动网络结构及演化
    王兆华, 王烁涵, 李浩, 王淞, 张爽
    2025 (4):  3-16. 
    摘要 ( 53 )   PDF(11018KB) ( 32 )  
    工业生产过程上下游行业之间高度相关联,厘清行业间的隐含碳流动规律对协同推动碳减排、实现工业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基于GRAS法编制2025年和203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环境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2010—2030年中国工业行业内部以及与工业生产过程上下游的隐含碳流动网络结构与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0—2030年电力行业隐含碳排放呈快速上升趋势,石化、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冶金行业的隐含碳排放降幅在8%~30%之间;在工业行业中,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冶金是主要的隐含碳消费中心,电力、化工与专用设备制造是主要的隐含碳供给中心;电力、化工和专用设备制造承担了隐含碳流动网络中40%的中介作用。在碳达峰目标约束下,隐含碳网络中心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电力、服务和交通成为隐含碳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桥梁”行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量配电网改革背景下居民用电诉求研究——MRDE模型初探
    陈浩然, 孙睿, 刘宇, 高春辉, 杨朋威, 殷宗萍
    2025 (4):  17-32. 
    摘要 ( 25 )   PDF(1457KB) ( 13 )  
    传统观点认为居民对于任何形式的电价上涨均持反对态度。本文通过细化研究居民具体的用电诉求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关系,为解决我国当前增量配电网改革主要困难之一的居民电价交叉补贴问题提供可靠参考,采用问卷法调研了376个家庭的用电诉求,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法构建了反映居民用电诉求的MRDE模型。本文发现,居民可以接受基于相关指标优化后的电价上涨,其中服务水平和电压合格率因素对电价上涨预期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因素对电价上涨预期存在间接的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结构优化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冯梅, 韦韬, 兰岚, 陈怡晴
    2025 (4):  33-45. 
    摘要 ( 30 )   PDF(1185KB) ( 13 )  
    能源作为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其结构优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样本,采用系统GMM模型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探究了能源结构优化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分别存在正向的政府治理效应和能源投资效应;能源结构优化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其中能源生产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更显著,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更显著。本文不仅为能源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也为持续推进能源转型、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资本参股与民营企业税收规避
    钱爱民, 李婧妍, 吴春天
    2025 (4):  46-60. 
    摘要 ( 22 )   PDF(1541KB) ( 18 )  
    本文以2008—2019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国有资本参股对民营企业税收规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显著降低了民营企业避税程度,这一效应在金融业市场化水平较低、税收征管强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是国有资本参股降低民营企业避税程度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检验发现,国有股权的比例较高时,对民营企业税收规避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对经济后果的研究表明,国有资本参股弱化了避税对民营企业的负面影响,提升了企业价值。本文的研究从税收规避角度丰富了对国有资本参股民营企业的理论认识,为推进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了吗?——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李震, 昌忠泽, 戴伟, 王少彬
    2025 (4):  61-71. 
    摘要 ( 20 )   PDF(1198KB) ( 11 )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推动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之一,与此同时,全球进入数字时代,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显著影响。本文探究了数字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逻辑和具体机制,采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通过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广义矩估计、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较好地支撑了这一结论。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城镇化等方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门槛回归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受到人均GDP、科学技术支出占GDP比重这两个变量的调节影响。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与创业管理
    专利代理服务如何提升企业专利质量?——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于洋, 方森辉, 蒋殿春
    2025 (4):  72-82. 
    摘要 ( 32 )   PDF(1163KB) ( 27 )  
    本文详尽梳理我国专利代理机制的变迁和专利代理行业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考察专利代理服务对企业专利质量的作用效果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提高城市专利代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了企业专利质量,并对发明专利产生了更强的作用效果。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指标选取、企业迁移以及近邻城市影响后仍旧稳健。②异质性检验发现,提高专利代理服务水平更有助于国有企业、处于高技术行业企业、位于内陆城市企业、成立年限较低企业以及专利代理率较高企业的专利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为我国专利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可行路径,对我国创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背景下知识链管理与市场环境对高技术企业创新质量的协同影响机制
    苏涛永, 刘姝伶, 吴甲春
    2025 (4):  83-97. 
    摘要 ( 23 )   PDF(1462KB) ( 12 )  
    数字变革能有效推动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然而,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优化知识链管理、识别市场环境,从而促进高技术企业创新质量提升仍有待回答。本文基于复杂系统观,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以409家中国A股上市的高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从组态视角探究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知识链管理与市场环境对高技术企业创新质量的协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单个知识链管理要素或市场环境要素均不构成产生高创新质量的必要条件,但是,加强知识获取和提升知识创造在产生高创新质量上发挥着较普适的作用。②存在四种产生高创新质量的驱动路径,分别为上游知识获取-下游知识创造混合驱动型、上中下游知识链内部协同驱动型、非高市场复杂性下知识整合驱动型、双元市场环境下知识应用外部协同驱动型,其中,上中下游知识链内部协同驱动型最普遍,说明知识链管理各要素的内部协同对创新质量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其他路径则探索了不同外部市场环境下多元的知识链管理模式选择。③存在五种导致非高创新质量的抑制路径,它们共同体现了知识创造缺失会导致非高的创新质量。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知识链管理理论,并为高技术企业在外部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通过优化知识链管理以提升创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层网络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以中国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何喜军, 董颖, 武玉英, 杨娟
    2025 (4):  98-112. 
    摘要 ( 22 )   PDF(3174KB) ( 23 )  
    打通技术创新全链条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生产研究三个关键环节,构建企业间“知识-技术-生产”多层合作创新网络,考虑层内、层间多元关系交互作用,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基于负二项模型对中国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PageRank中心性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结构洞、关系广度和强度、网络嵌入水平与其正相关。第二,企业吸收能力和网络密度分别对上述关系起中介及调节作用。第三,产品复杂性指数能精确表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受网络嵌入水平的正向影响。第四,影响因素间形成的锁定效应、内外联动双循环效应及交互连通效应共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研究为半导体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衍生的数字企业成果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组态效应
    韦晓荣, 王林雪, 刘昱昕, 王超发
    2025 (4):  113-127. 
    摘要 ( 14 )   PDF(1314KB) ( 6 )  
    针对高校创业成果产出驱动力不足和资源获取渠道不畅等问题,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份的大学衍生的数字企业为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法(fsQCA)探索了创业团队、高校、政府等组织以及高校数字创业环境等对数字企业成果产出的影响的组态效应。研究表明:创业团队的数字感知能力、数字资源重构能力,高校的学术环境、学术水平,政府在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科技服务,以及数字创业环境等,对数字企业成果的高产出表现为组态效应;驱动数字企业成果高产出的组态可分为“全影响因素-环境”驱动型、“高校-环境”驱动型、“创业团队-政府”驱动型和“高校-政府-环境”驱动型四种类型。研究结论能为各省份推进高校数字创业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构洞位置何时有利于企业创新?——竞合网络与非竞合网络的比较研究
    张娜, 徐敏, 毕嫣然, 高雯玥, 许丽丽
    2025 (4):  128-141. 
    摘要 ( 52 )   PDF(1326KB) ( 26 )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竞争理论和产业技术生命周期模型,构建竞合网络和非竞合网络,考察不同产业技术生命周期阶段下企业在竞合网络和非竞合网络的结构洞位置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产业技术发展处于成长期时,企业在竞合网络和非竞合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均促进企业创新绩效。当产业技术发展进入成熟期时,企业在竞合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对企业创新绩效无作用,但对高知识存量的企业具有促进作用;而企业在非竞合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产业技术生命周期阶段企业通过竞合网络和非竞合网络培育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领导-下属批判性思维一致性如何影响创造性问题解决?链式中介与创造性工作要求的干预效应
    屠兴勇, 张巧, 董雅楠, 江静, 杨百寅
    2025 (4):  142-155. 
    摘要 ( 28 )   PDF(1334KB) ( 23 )  
    批判性思维是认知谱系的基本维度,被认为是提升下属创造性产出最具辨识度的标签。然而,以往研究忽略了“领导-下属”批判性思维不同组合对下属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差异化影响及其内部机理。为了弥补这些遗漏并全面揭示思维交联驱动下的相异诉求,本文以认知一致性理论为上位理论,联合工作要求-资源理论,从领导-下属匹配的视角,建立探索行为和资源获取通过下属批判性思维与领导批判性思维作用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链式中介模型,细致地刻画出创造性工作要求在该模型中的调节作用。应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技术,采用多来源时间滞后的设计来减少共同方法偏差,通过对两个时点269份上下级配对数据分析发现:领导批判性思维与下属批判性思维一致性越高,下属探索行为越明显;相比在高领导批判性思维与低下属批判性思维情形下,在低领导批判性思维与高下属批判性思维情形下,下属探索行为未显示明显增强;领导批判性思维与下属批判性思维的一致通过探索行为和资源获取的链式中介影响创造性问题解决;创造性工作要求在资源获取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进一步,其对领导批判性思维与下属批判性思维的一致通过探索行为和资源获取的链式中介具有条件约束效应。本文窥见并细化领导-下属批判性思维不同组合作用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潜在机制,为领导与下属交织在一起驱动员工创造性行为提供更多的解释路径,为员工探索行为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提供新颖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族控制权和企业控制权的双层配置与家族企业高质量发展
    孙秀峰, 张文龙, 冯宝军
    2025 (4):  156-170. 
    摘要 ( 19 )   PDF(1272KB) ( 8 )  
    家族企业是家族系统与企业系统组合而成的特有组织,亲缘关系和股东关系差异使得家族渉入具有不同的控制权配置情况,从而对家族企业战略和行为产生影响,尤其对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家族企业内部关系区分,解析家族企业双层控制权配置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深化公司治理理论和代理理论在家族企业内的延伸与应用。本研究采用2010—2018年上市家族企业样本,实证结果表明,家族内部控制权分散或高度集中配置较为有利,而企业层面控制权配置则需适度引入非家族相关股东,双层控制权配置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双层控制权配置对家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路径,稳定的外部环境、较低的融资约束以及直接创办家族企业会强化这一效应。本研究的发现对于解析家族关系影响,以及理解家族企业双层治理结构提供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悔不当初:主管纳谏偏离背景下员工建言后悔的反事实思维过程研究
    刘生敏, 郭云, 何建佳
    2025 (4):  171-180. 
    摘要 ( 19 )   PDF(1251KB) ( 9 )  
    主管纳谏对提升组织效能有积极意义,而其不当纳谏会曲解建议初衷,伤害建言者,增加了员工后悔的空间。因此,采用反事实思维框架,本研究分三个阶段收集了426位室内装修行业员工及其98名主管的配对问卷,探索了主管纳谏偏离对员工建言后悔和建言行为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ping分析显示,主管纳谏偏离通过绩效损失和建言后悔等序列中介负向影响员工建言,环境不确定性在其中介关系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主管纳谏偏离通过建言委派和建言后悔等序列中介负向影响员工建言,团队政治感知在其序列中介关系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该结论有助于丰富纳谏理论和建言领域反事实思维框架,并为主管合理把握意见应用范围和把控建言环境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计与财务管理
    相对业绩评价、行业成长与企业风险承担
    廖冠民, 王家晶
    2025 (4):  181-196. 
    摘要 ( 18 )   PDF(1214KB) ( 7 )  
    本文研究行业成长性如何影响相对业绩评价的风险承担激励效应。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需披露其行权业绩考核方式,据此可以获得公司是否采用相对业绩评价的显性度量。基于该独特数据,本文实证发现,当行业成长速度较快时,股权激励契约采用相对业绩评价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该结果对于更换风险承担的度量方法、采用工具变量估计都是稳健的。机制分析表明,行业成长性通过提高相对业绩评价的考核标准,促使管理者承担更高风险以完成考核目标。进一步分析显示,行业成长性较高时,相对业绩评价促进风险承担有助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业绩,而对债务融资成本与财务困境风险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环境会影响业绩评价方式的激励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能否抑制企业避税?基于融资约束和信息环境视角
    崔永梅, 马晓红, 张霖琳, 李瑞
    2025 (4):  197-211. 
    摘要 ( 19 )   PDF(1253KB) ( 7 )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作为广泛使用的自愿型环境规制工具,是企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选取2008—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探究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税收规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避税程度更低。机制检验发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改善企业信息环境,减少企业避税活动。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例如企业位于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区域,或者本身属于民营企业时,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避税的抑制效应更强;当企业信息环境较差,例如媒体关注度较低,或者被非“四大”审计师审计时,会强化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避税之间的负向关系。最后,经济后果检验表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避税抑制效应,整体上提升了企业价值。本文研究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资金约束下考虑公平关切的农产品供应链融资策略研究
    杨浩雄, 罗明雨, 邵恩露
    2025 (4):  212-225. 
    摘要 ( 12 )   PDF(10440KB) ( 7 )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下存在的农户资金约束与收益分配不合理问题,本文构建了由单个资金约束的农户和两个销售商组成的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基于Stackelberg博弈理论,建立了银行融资和交易信用融资模型,旨在分析农产品供应链在农户纵向公平关切情形和小型销售商横向公平关切情形下的最优运营决策,并通过数值分析揭示了融资利率和两种公平关切情形对供应链融资策略的影响。此外,通过模型拓展验证了所得结论在多个农户的情境中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当交易信用融资利率与银行融资利率的差距在一定限度内时,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利率较高的交易信用融资,利率差距较大时,银行融资成为更优选择;农户的纵向公平关切行为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自身利润增加,但超过某一限度会导致供应链整体和各成员的利润均降低;销售商的横向公平关切行为对农户有利,但会导致自身与同级销售商的利润损失;农户改变融资策略的临界值会随着纵向和横向公平关切系数的增加而减小;在由单个农户组成的农产品供应链决策模型中所得的部分结论能够推广至多个农户的情况,但当多个农户同时存在公平关切时,农户的利润随着纵向公平关切程度的增加呈单调递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稳定水平提升下考虑努力程度的先进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动态策略研究
    杨丽, 陈雪静, 王晓平, 赵志彪
    2025 (4):  226-238. 
    摘要 ( 8 )   PDF(2341KB) ( 1 )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先进制造业面临着由于缺芯而断链、自主创新薄弱而弱链等不安全不稳定问题。本文从产业链供应链视角,采用微分博弈对由供应商、先进制造商和销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分别探讨Nash模式、Stackelberg模式与合作联盟模式下,三边提升努力程度对先进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利润、相关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努力程度越大,先进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越高,而努力程度又受市场敏感系数、安全稳定水平影响系数、单位利润和努力成本系数影响;安全稳定水平越高,先进制造产业链供应链最优利润越高;先进制造商在保障一定利润条件下才会分担上下游开展安全稳定活动的成本,分担成本比例与先进制造商利润成正比;合作联盟是先进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提升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管理
    基于消费者绿色偏好的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演化博弈分析
    何奇龙, 王卿人, 李琴英, 罗兴, 唐娟红
    2025 (4):  239-252. 
    摘要 ( 9 )   PDF(2178KB) ( 0 )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推动农户整体进行绿色生产转型是我国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一项系统性革命。市场需求端消费者基于绿色偏好所形成的绿色农产品需求是推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的根本动力,这些需求能否传导到生产端并转化为更多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至关重要。现实中,农户的生产行为表现为群体内部的基于社会学习和期望收益最大化的复杂动态演化特征。本文引入生物群落策略更新的Moran过程,模拟消费者绿色偏好驱动下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决策中的社会学习机制,并针对不同选择强度下的农户,分析其绿色生产策略成为演化稳定策略的条件。研究发现:①任意选择强度下,消费者绿色偏好、农户绿色认知度和政府生态补偿正向激励农户绿色生产,而绿色生产成本系数反向抑制农户绿色生产,但不同选择强度下,绿色生产策略在群体扎根的边界条件不同;②随机因素主导的弱选择下,生态补贴只要大于绿色生产成本,对任意种群数量均有利于绿色生产取代一般生产策略;③任意选择强度下,农产品绿色度与绿色生产策略扎根的边界条件均呈“倒U”型关系;④在收益满足相应的边界条件后,若种群数量大于相应的临界值,农户绿色生产策略将占优,且随着消费者绿色偏好增强,该临界值均逐渐减小。总而言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农业全面绿色转型这一系统性革命是可行的,政府的适度介入(补贴和宣传等)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市场力量的释放和高效发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地共生视角下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性的概念与评价体系框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和热点分析方法
    李新婷, 周智杰, 黄宝荣, 靳彤, 魏钰
    2025 (4):  253-264. 
    摘要 ( 13 )   PDF(3034KB) ( 9 )  
    我国国家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国家公园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公园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如何科学认识并有效测度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性的问题仍未解决。本研究融合了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方法和热点分析方法,从内涵剖析和评价体系构建两个方面展开,通过理论推导和演绎,系统梳理了国内外241篇文献资料,识别了该领域学者普遍关注的19个重要范畴和热点问题,尝试性提出了“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性”的概念,构建了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包括生态环境与资源可持续性、生计资本可持续性、文化可持续性和社区治理有效性4个一级指标,以及12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本研究从人地共生的视角展开,兼顾了概念推演和指标选取的客观性、综合性以及我国国家公园管理目标下的针对性,最终提出的管理工具可以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高效引导社区转型、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研究
    商业模式要素的数据化及其治理如何共创价值?——贝壳“新居住”模式案例研究
    江积海, 张雪
    2025 (4):  265-275. 
    摘要 ( 26 )   PDF(1246KB) ( 30 )  
    数字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激发商业模式要素数据化而共创价值,因而刻画其数据化的过程及其治理机制显得重要而紧迫。本文从交易结构的视角界定商业模式要素,分析贝壳“新居住”典型案例,归纳商业模式要素数据化的过程,探究其数据治理共创价值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新居住”模式构成要素房(产品)、客(用户)、人(服务)的数据化过程分别呈现真实性和可视化、标签化和可识别、职业化和可衡量的特征。其次,商业模式要素数据治理协同各要素组合,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重塑房、客、人的交互关系,实现价值共创。最后,数据治理包括交易关系、信息关系、互动关系和合作关系治理四条路径。其中,交易关系治理通过智能推荐和场景延伸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价值共创;信息关系治理通过动态匹配和资源共享提高行业效率实现价值共创;互动关系治理通过服务升级和建立信任提高服务者职业化实现价值共创;合作关系治理通过规范提效和协同合作最大化资源效益实现价值共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业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治理体系研究——基于动态能力视角
    徐海卿, 云乐鑫, 董晓语
    2025 (4):  276-288. 
    摘要 ( 31 )   PDF(6132KB) ( 28 )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与持续发展是顺应数字经济时代潮流,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抓手,但鲜有文献关注治理体系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本文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立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治理体系的发展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体系根据层次论经历关键性求稳式治理(辅助性求新式治理)—协同性求稳式、求新式治理—关键性求新式治理(辅助性求稳式治理)三个阶段,并在各阶段中的细化治理均存在层级治理能力。(2)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对数字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存在的治理体系进行研究,以数字治理动态能力的演化过程为基础提出治理体系模型,剖析不同阶段治理能力的主次层级并进行汇总。本文揭示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治理体系的动态调试规律,通过动态能力理论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耦合研究拓展研究边界,为制造业企业建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治理体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