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深度评析
    杨子砚, 周颖刚
    2024 (10):  3-8. 
    摘要 ( 164 )   PDF(5023KB) ( 73 )  
    本文对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cemoglu、Johnson和Robinson(AJR)的研究贡献进行系统评析,探讨了AJR关于殖民制度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及其现实启示。文章首先介绍了三位学者的学术背景与研究特点,重点分析了他们在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即AJR通过“自然实验”方法揭示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制度移植的成功取决于本土条件,不同地区对同样的制度安排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文章还探讨了AJR研究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尤其关注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观点上的异同之处。研究指出,制度借鉴和创新的关键在于发展中国家要在借鉴国际经验时充分考虑本土文化传统、制度环境和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与金融管理
    企业漂绿行为因果理论框架构建与未来研究展望
    解学梅, 陈文妍, 张惠淼
    2024 (10):  9-21. 
    摘要 ( 157 )   PDF(12361KB) ( 158 )  
    “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促使企业承担起建设“净零碳”国家的重任。然而,在实现“净零碳”过程中涌现的以“漂绿”为代表的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亟须有效治理。由此,如何识别漂绿形态及治理路径成为“双碳”目标下企业进行绿色实践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WOS核心合集数据库275篇漂绿文献为研究数据,系统考察了漂绿行为的前因后果与治理路径。首先,在梳理研究主题演进脉络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逻辑联系的“原因视角”与“后果视角”;其次,构建了一个“以漂绿前因、漂绿形态、漂绿后果与漂绿治理路径为体系”的因果理论框架;最后,通过总结以往研究局限对因果理论框架进行拓展,形成了基于“理论—情境—特征—方法”四维度TCCM理论框架,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及中国情境下开展漂绿研究和漂绿治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欧班列开通的环境红利: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郑万腾, 赵红岩, 张悦
    2024 (10):  22-34. 
    摘要 ( 98 )   PDF(10615KB) ( 54 )  
    中欧班列开通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成果。为了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有必要厘清中欧班列开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本文以中欧班列开通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5—2019年中国284个城市面板统计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未开通城市,中欧班列开通城市的环境污染水平平均降低2.05%,意味着中欧班列开通释放了环境红利。机制检验表明,中欧班列开通凭借助力产业结构升级、驱动技术创新和优化资本配置三条路径降低城市环境污染水平。异质性分析证实,中欧班列开通的减污效应具有显著区域和城市特征异质性,在西部以及人力资本较高、财政支持较强和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城市,中欧班列开通能发挥更强的减污功效。同时,中欧班列开通的减污效应呈现空间溢出特征,但贡献率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区域平衡充分发展了吗?——来自共建国家与国内省域的经验证据
    徐生霞, 刘强, 杨家辉
    2024 (10):  35-48. 
    摘要 ( 70 )   PDF(11166KB) ( 44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具有一脉相承性,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新契机,为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模式。本文以多维测度设计为切入点,构建了双视角下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研究框架;并基于政策评估的基本思想,从共建国家和国内省域两个层面,量化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促进区域平衡充分发展。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抑制共建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程度,尤其体现在产业结构差异与政策治理差异缩小两个维度;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可有效推动国内沿线省域与其他省域之间的平衡充分发展程度,重点体现在经济发展差距与市场需求差距缩小两个维度。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负向抑制效应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在中东欧地区作用效果最强、东北亚地区最弱。由此,可从拓展经济体合作范围、完善产业分工协作、强化要素自由流动和扩大贸易投资等方面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广度与深度,为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的推进提供政策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及时空演进
    吕承超, 崔悦, 何加豪
    2024 (10):  49-61. 
    摘要 ( 91 )   PDF(13377KB) ( 37 )  
    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基于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实体经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化发展、产业体系发展保障四个方面构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Dagum基尼系数法测度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与时空差距,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考察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性,呈现“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东北—黄河中游—大西南—大西北”逐渐递减的非均衡分布格局。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沿海地区均存在两极分化特征,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呈现俱乐部趋同效应,低高水平类型省份分别存在“低水平陷阱”与“高水平垄断”现象,发展水平呈现“马太效应”,较高水平类型省份正向辐射带动效应随时间的推移更加显著,空间两极分化趋势有所降低。因此,应充分发挥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进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动态能力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王娟, 李岳翰
    2024 (10):  62-74. 
    摘要 ( 97 )   PDF(9688KB) ( 68 )  
    以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将企业数字化进一步细分为底层数字技术运用和数字技术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采用文本分析法构建数字化水平指数,实证研究企业数字化进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并检验了动态能力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数字化进展的两个层面均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底层数字技术运用的促进作用更大;动态能力在企业数字化进展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和调节效应,其中动态能力中介作用主要通过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最大;结论在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非国有、环境不确定性和人才素质越高的企业,数字化进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越有效。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动态能力在数字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双重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投资者预期差测度与成因问题研究
    姜圆
    2024 (10):  75-86. 
    摘要 ( 60 )   PDF(12110KB) ( 42 )  
    本文基于预期差假说提出了个股层面的投资者预期差测度,用以回答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预期差成因悬而未决的问题,即为何“幼稚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长期重复预期偏差这一错误的同时,聪明的“逆向投资者”却未能通过构建有效的套利交易策略消除这一定价误差。研究发现,套利风险越大的股票越倾向于出现证券价格高于基本面价值的负向预期差,产生显著为正的预期差溢价率。通过考察预期差因子多空两侧的收益率特征,发现预期差因子的有效性全部来源于套利风险导致的空方负收益,预期差因子的多方收益与零无显著差异。进一步以融券交易试点和上证50ETF期权上市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差分模型,发现融券交易试点和期权上市所带来的卖空交易活动,有效降低了预期差溢价率,显著削弱了个股预期差对股票预期收益率的解释力。本文认为,由投资者预期差所引发的预期差溢价,本质上由证券不能被对冲的套利风险所导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与创业管理
    外部知识搜寻对科技人才创新绩效的“双刃剑”效应:关键研发者的调节作用
    王巍, 尹西明, 陈劲, 邢婉莹
    2024 (10):  87-99. 
    摘要 ( 73 )   PDF(11744KB) ( 37 )  
    现有外部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主要关注组织层次上的组合搜寻策略,个体层次为数不多的研究仍集中于探索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或负向作用,鲜有从微观主体视角通过区分创新绩效的不同维度来详实揭示外部知识搜寻的非线性影响,更鲜有关注研发人员类型的异质性影响。本研究基于美国医药专利数据,从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双元视角,研究外部知识搜寻对科技人才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以及作为企业最重要智力资本的关键研发者对这一过程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外部知识搜寻对创新数量与质量均产生倒U型作用;相对于一般研发人员,关键研发者的外部知识搜寻与创新数量的倒U型曲线更陡峭,但与其创新质量的倒U型曲线却更平缓。研究结论拓展了对外部知识搜寻的理论认识,揭示了关键研发者的双重调节效应,从微观主体和过程视角深化了开放式创新和组织学习理论;也启发企业研发管理者辩证认识外部知识搜寻的“双刃剑”作用,完善创新人才差异化激励政策,充分激发关键研发者的创新活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作网络扩张对企业双元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重组的中介作用
    张娜, 孙超, 毕嫣然, 栾维新
    2024 (10):  100-110,133. 
    摘要 ( 79 )   PDF(10085KB) ( 44 )  
    基于知识基础观、社会网络理论和吸收能力理论,考察企业合作网络扩张(近距离扩张和远距离扩张)对企业探索性创新绩效和开发性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知识重组(邻接知识重组和非邻接知识重组)的中介作用。以通信设备产业的179家创新型企业为研究样本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近距离扩张能够促进开发性创新绩效的提升,而远距离扩张能够促进探索性创新绩效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非邻接知识重组在远距离扩张与企业探索性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从合作网络动态视角阐释了企业提升双元创新绩效的实现路径,并揭示了合作网络动态影响企业双元创新绩效的内在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元性学习、节俭式创新与绿色竞争优势
    陶克涛, 赵颖, 蒋畅畅, 任静
    2024 (10):  111-121. 
    摘要 ( 68 )   PDF(9882KB) ( 22 )  
    气候问题是当今时代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之一,为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企业要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绿色视域下,企业进行双元性学习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以187家企业数据为样本,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探讨双元性学习、节俭式创新与绿色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发现,双元性学习的联合维度与平衡维度均对绿色竞争优势产生正向影响,节俭式创新对绿色竞争优势产生正向影响,节俭式创新在双元性学习的联合维度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利用式学习与探索式学习的一致性匹配情境可以促进节俭式创新,并且一致性越高越有利于企业的节俭式创新。本文研究结论对绿色发展理念下企业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EA模型的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公司创新效率动态评价研究
    吴沛新, 欧阳昭连, 魏云捷
    2024 (10):  122-133. 
    摘要 ( 57 )   PDF(10128KB) ( 21 )  
    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公司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尚无学者对此行业的创新效率进行研究。本文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35家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公司在2021年的创新效率进行横截面分析,并在二阶段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干扰的基础上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9—2021年的创新效率变化进行动态分析。三阶段DEA模型结果显示,2021年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公司的创新效率提升主要是由管理与技术要素驱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结果显示,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公司的创新效率在2019—2021年期间整体不断提升,其中创新资源利用率有所提升,纯技术水平提升明显但未得到充分利用,创新投入则超出最佳投入规模。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公司的创新效率在2019—2021年普遍有所提高,但整体创新效率仍然偏低。所在省份人均GDP、政府补助和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时越容易出现投入冗余,应鼓励企业将低价值生产环节向生产成本更低省份转移,鼓励所在人均GDP省份较低的医疗器械公司在科创板上市融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企业关系治理机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张保仓
    2024 (10):  134-147. 
    摘要 ( 55 )   PDF(11593KB) ( 29 )  
    关系治理是虚拟企业有序运作的前提与基础,关系到虚拟企业协同创新的质量与效率,进而影响创新绩效。基于关系治理机制视角,探究了虚拟企业间信任机制、学习机制、声誉机制在网络规模、网络结构的调节作用下通过联合行动中介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以221家创新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虚拟企业信任机制、学习机制、声誉机制有利于促进企业间联合解决问题的行动,进而提升创新绩效;联合行动分别在企业间信任、企业间学习、组织声誉与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网络规模对信任机制与联合行动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对企业间学习、声誉与联合行动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网络中心性对企业间信任、学习、声誉与联合行动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信任机制、学习机制与声誉机制三者之间存在互补效应。研究成果丰富了虚拟企业关系治理理论与创新绩效理论,具有创新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受众中心的员工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感知与绿色工作退缩行为关系研究
    张伟, 杨琼, 涂艳红
    2024 (10):  148-160. 
    摘要 ( 76 )   PDF(12032KB) ( 45 )  
    基于受众中心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间接效应模型探讨员工对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感知与员工绿色工作退缩行为的关系。基于18家企业411名员工为期6个月的抽样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员工自我认同威胁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感知和绿色工作退缩行为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员工对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感知对绿色工作退缩行为具有负向影响,但通过员工自我认同威胁路径后的效应变为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员工绿色价值观调节了绿色人力资源感知和自我认同威胁的关系。具体而言,低绿色价值观员工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感知与自我认同威胁的正向关系强,进而产生较高程度的绿色工作退缩行为,但对于具有高绿色价值观的员工,这种现象较少发生。本文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退缩行为等研究领域提供了新视角,也探索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适用的边界条件,为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缓解员工消极心理和行为、提高绿色管理有效性提供了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反刍视角下职场负面八卦对目标员工工作重塑行为的双元影响路径
    于维娜, Tarnoff Karen, 王占浩
    2024 (10):  161-171. 
    摘要 ( 80 )   PDF(9510KB) ( 57 )  
    基于压力认知激活理论构建了职场负面八卦对八卦目标员工工作重塑行为的双元影响路径,并通过对395个样本的三阶段时滞研究,检验了以下结论: ①职场负面八卦正向影响八卦目标员工的情感反刍,情感反刍负向影响八卦目标员工的工作重塑行为,情感反刍在职场负面八卦与工作重塑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②职场负面八卦正向影响八卦目标员工的问题解决沉思,问题解决沉思正向影响八卦目标员工的工作重塑行为,问题解决沉思在职场负面八卦与工作重塑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③职场负面八卦和情感反刍之间的关系受到自我监控能力的负向调节,职场负面八卦和问题解决沉思之间的关系受到自我监控能力的正向调节; ④自我监控能力调节情感反刍/问题解决沉思在职场负面八卦与工作重塑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与战略管理
    中国电子烟的行业自律行为是否影响了政府政策?
    徐艳梅, 王自强, 李想, 宋夏, 张亚楠, 白振立
    2024 (10):  172-184. 
    摘要 ( 60 )   PDF(12151KB) ( 24 )  
    技术创新在催生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同时,也催生出了新的行业,形成了新的企业生态,给政府管理带来新的挑战。电子烟行业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新兴行业,中国在国际上占据优势地位,并经历着类似互联网的“无序发展”的困扰。为了取得更好的生存环境,电子烟行业的企业成员根据行业特质及外部环境,实施并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自律行为,如:自发成立中国电子烟行业委员会,自发将行业委员会挂靠至中国电子商会进行沟通,自发制定行业标准,自发组织与其他国家行业协会联合发表《世界电子烟公共健康安全宣言》,自发开展未成年人保护行动,自发抗疫救灾、捐资捐物等。这种“自下而上”的行业自律,是否影响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本文从博弈分析的角度,探讨行业自律对政策规制的影响,并以开放市场、保持竞争、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同时行业自律为目标,寻求企业行为决策及政府规制出台策略的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战略的协同效应
    龙贤义, 邓新明
    2024 (10):  185-198. 
    摘要 ( 58 )   PDF(10742KB) ( 36 )  
    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战略之间的协同效应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新议题。然而,现有研究较为缺乏,且结论不一致。本研究认为关注不同竞争战略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和声誉效应,可以对该问题有更清晰的认知。基于对330家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本文发现:①企业社会责任的声誉效应与成本效应相互抵消;②低成本战略通过削弱声誉效应来弱化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影响,差异化战略通过削弱成本效应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影响。本文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竞争战略理论的关键性联结,强调了战略之间协同效应的重要性,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转型、员工责任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丁相安, 王晓岭, 韩少杰
    2024 (10):  199-211. 
    摘要 ( 86 )   PDF(9415KB) ( 59 )  
    数字化转型给企业履行社会责任(CSR)带来挑战。数字化转型是否促进企业履行CSR中的员工责任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研究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履行员工责任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嵌入以及数字技术的实践应用均会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区块链技术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第二,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企业履行员工责任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员工责任起到中介作用;企业实施对员工负责的数字化转型也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本文有助于丰富负责任的数字化有关理论,为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来提升企业效率和效能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计与财务管理
    “引进来”有助于“走出去”吗?——外资股权对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
    龚敏, 江旭, 张晓磊
    2024 (10):  212-225. 
    摘要 ( 64 )   PDF(9930KB) ( 32 )  
    国有企业是我国海外并购的主力军,然而其国有身份往往招致东道国严重的合法性担忧,制约了“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引入外资往往能够弱化国有企业的“国有”色彩,但是现有研究却鲜少考虑外资股权在国有企业海外并购中的作用。本文基于合法性视角,借助2003—2020年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数据,研究发现:外资股权能够显著降低东道国监管机构的合法性担忧,有效促进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相比于央企,地方国企外资股权对于海外并购成功的促进作用更强;高管团队党员比例越高,外资股权来源国越一致,国有企业外资股权对海外并购成功的促进作用越强;而随着外资股权来源国多样性提高,国有企业外资股权对海外并购成功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趋势。本文将外资股权的作用延伸至国有企业海外并购范畴,丰富现有文献对国有企业海外并购合法性劣势以及合法性获取策略的研究,并有助于深入认识“引进来”战略对“走出去”战略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周期波动与民营企业轻资产运营
    王浩然, 周泽将
    2024 (10):  226-237. 
    摘要 ( 49 )   PDF(10129KB) ( 27 )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是否选择轻资产运营突破发展瓶颈值得关注。基于此,本文采用2011—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A股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考察经济周期波动对民营企业轻资产运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和情境特征。研究发现:①经济周期波动与民营企业轻资产运营之间显著负相关,即经济周期下行,民营企业更可能会选择轻资产运营;②机制检验表明,经济周期下行通过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提高营销投入和研发投入促进了民营企业轻资产运营;③情境分析揭示,较高的财务困境、业绩压力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会强化经济周期下行对民营企业轻资产运营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丰富了经济周期波动和轻资产运营相关领域的文献,同时对民营企业资产运营模式选择也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管理
    媒体监督下政府与规模养殖企业的污染治理策略——基于SD演化博弈模型
    贾晓菁, 谢炜铮, 钱程
    2024 (10):  238-249. 
    摘要 ( 55 )   PDF(10316KB) ( 24 )  
    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污治理已经成为“美丽乡村”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需要政府、农业企业、第三方主体的协同参与,但是现有研究尚未从系统视角阐释清楚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同机理。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与演化博弈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在媒体监督的环境下,政府与规模养殖企业关于排污治理问题的策略博弈和系统演化。研究发现,规模养殖排污治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媒体对规模养殖企业的监督可以明显改善系统行为,且政府监管和媒体监督的双重效应将使系统更早达到更优稳态。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构建规模养殖排污治理系统流率基本入树模型,进而引入延迟函数改进演化博弈模型,定量地揭示系统的动态复杂性特征。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VID-19疫情对中国城市PM2.5的短期影响
    曹婷, 朱帮助, 王平
    2024 (10):  250-259. 
    摘要 ( 52 )   PDF(7173KB) ( 18 )  
    为评估COVID-19疫情对中国城市PPM2.5的影响,综合经验模态分解法和时变双重差分法,本文构建重大事件对空气污染影响多尺度评估模型。该模型能有效地将短期随机波动与长期趋势和事件冲击区分,进而更准确评估重大事件对于空气污染的影响。以2018年11月—2020年5月295个中国地级以上城市PPM2.5日均浓度和气象信息数据集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COVID-19疫情出现导致196个城市PPM2.5产生了结构性变化,并且不同城市对COVID-19疫情的响应效率不同。COVID-19疫情期间中国29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155个城市PPM2.5浓度显著下降10.66 μg/m3,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城市封控政策。与未封城城市相比,实施封城政策的城市PPM2.5浓度平均下降7.4497 μg/m3,且不同城市区域差异明显。封城对中国城市PM2.5污染的改善效应是一种短期效应。政府的政策干预短期内改善了PPM2.5污染程度,但同时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政府应采取更可持续性的措施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研究
    混合社会组织的双重价值创造:基于“制度—资源”互动过程的纵向案例研究
    尹珏林, 刘玉焕, 胡又心, 杨昕雨
    2024 (10):  260-271. 
    摘要 ( 69 )   PDF(15545KB) ( 31 )  
    基于制度逻辑理论与资源编排理论的双元视角,本研究通过纵向案例研究方法揭示了混合社会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获取和利用资源以应对不同的制度逻辑要求,进而实现社会和经济价值创造。研究发现:(1)制度逻辑是混合社会组织采取不同资源管理实践的制度前因;(2)混合社会组织双重价值创造随着组织内部多元制度逻辑和资源管理实践的动态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3)混合社会组织团队对价值创造结果局限性的反思是推动后续制度逻辑和资源管理实践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拓展了制度逻辑理论与资源编排理论在混合社会组织情境中的运用,构建了“制度逻辑—资源管理—价值创造”的动态演化模型,同时为混合社会组织的可持续价值创造提供了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数字韧性构建的资源匹配与路径选择:动态资源视角的多案例研究
    崔淼, 钱金芳, 刘韬
    2024 (10):  272-288. 
    摘要 ( 97 )   PDF(15170KB) ( 36 )  
    企业数字韧性的构建需要同时关注数字资源和非数字资源的共同作用,深入探讨数字资源与非数字资源的共同作用,从根本上要求企业在明确数字资源与非数字资源匹配条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以数字资源为核心的组织资源重塑。然而,企业数字韧性构建中的数字资源与非数字资源匹配方式以及不同匹配条件下的企业数字韧性构建路径选择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动态资源视角,系统化地识别出企业数字韧性构建的四种数字资源与非数字资源匹配条件,以及四种匹配条件下的渐进活化型、原生敏捷型、借力弥补型、技术更新型企业数字韧性构建的模式,并通过解析数字导向的资源行动过程揭示不同数字资源与非数字资源匹配条件下的企业数字韧性构建路径。研究对企业数字韧性构建理论形成补充,为企业依据自身资源条件选择适用的企业数字韧性构建路径提供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