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经济与金融管理
    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对比的视角
    尚妍, 段忠辉, 李斌, 汪寿阳
    2016 (5):  3-12. 
    摘要 ( 280 )   PDF(1072KB) ( 1643 )  

    本文研究了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的影响。通过对收入结构多元化和资产结构多元化分别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元化经营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明显不同于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影响。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非传统业务可显著提高国外商业银行长期和短期绩效;(2)多元化经营可显著提升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却不利于我国小型商业银行的发展;(3)在相同条件下,提高非利息业务比例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短期促进作用强于国外商业银行。本文结论为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金融改革时期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货币政策,市场预期与房地产价格
    钟少颖, 王蕊, 陈锐
    2016 (5):  13-22,84. 
    摘要 ( 238 )   PDF(1840KB) ( 1440 )  

    本文研究了货币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传导途径,同时考察了货币政策中的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并将市场参与者的预期纳入到研究模型中,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市场参与者预期是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在货币政策中,货币渠道的影响要比信贷渠道更为显著;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居民其他消费的挤出效应要大于财富效应,居民消费增长具有自身的规律,较难受到外部政策冲击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是调控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总量的有效工具;货币政策和市场预期容易形成闭环联系,在经济景气期容易形成泡沫,因此要坚持货币政策的纪律性,促使形成稳定预期。总而言之,在考虑理性预期条件,基于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的货币政策效果受到影响和制约,需要加强供给侧的改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兴市场国家间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研究
    张一, 吴宝秀, 李喆
    2016 (5):  23-34. 
    摘要 ( 220 )   PDF(1241KB) ( 1038 )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金融危机所伴随的传染效应需要加倍关注。以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采用多元FIAPARCH动态时变相关系数模型研究了此次危机对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个新兴市场国家间的传染效应,按照宏观经济定性分析法和隐马尔科夫转换模型两种方式对金融危机演化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了时间上的划分,并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初期,均没有传染现象发生;随着危机的深入,各个市场开始受到美国市场的影响发生传染现象,但传染的时间窗口并不同步;随着雷曼破产事件的发生,传染程度加剧,五个市场同时受到强烈的传染;直到2009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五个市场同时表现出强劲的回升势头,表明在经济繁荣时期新兴市场国家与美国的联动效应要强于经济衰落时期,同时认为各个国家的受传染时间窗口的不一致可能与各国家不同的贸易和金融特征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与创新管理
    基于TRIZ的制造企业服务衍生研究
    罗建强, 赵艳萍, 彭永涛
    2016 (5):  35-46. 
    摘要 ( 283 )   PDF(1336KB) ( 1263 )  

    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不断融合,并互动增强的趋势下,以实物产品为载体的服务衍生能够为供需双方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当前我国制造企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的主要创新方式。为了研究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特征,本文提出了制造企业服务衍生这一重要概念,以S重汽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利用TRIZ分析和解决创新问题的优势,从价值提升的视角,剖析了制造企业服务衍生的路径,及其基本思路和具体步骤。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制造企业以制造商与服务商的"二元"身份参与国际化大分工的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基于TRIZ的制造企业服务衍生能有效缓解技术创新的桎梏,工业产品服务系统业务广度与深度能够得以同步提升,并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为企业和客户创造价值。研究结论为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
    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在线多属性采购拍卖机制设计与实施
    朱阁, Andrew B. Whinston
    2016 (5):  47-60. 
    摘要 ( 248 )   PDF(1133KB) ( 950 )  

    鉴于政府采购中在线多属性拍卖的实际要求,利用最优机制设计理论,从社会福利的角度设计了以买卖双方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多属性反向拍卖最优机制。结果显示最优支付不仅由自身生产能力决定,而且受到其它参与者类型的共同影响,而最优质量仅与其自身生产能力相关。利用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理论,从拍卖方的评标规则和投标方的竞标策略角度研究了最优拍卖机制的实施。借助在线多属性采购平台的决策支持,拍卖通过第一阶段多属性密封式投标选定赢者,通过第二阶段多属性公开协商达成最优拍卖机制结果。相比均衡投标结果,最优拍卖机制减少了采购方少量收益并显著增加了投标方的利润,最终使得买卖双方整体福利的增加。理论推导和实例分析都证明该拍卖可以找到最优投标者并实现最优拍卖机制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网络社群:结构识别、动态演变与偏好特征研究
    罗吉, 党兴华
    2016 (5):  61-72. 
    摘要 ( 283 )   PDF(1251KB) ( 1106 )  

    本文从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风险投资"抱团"现象入手,以CVSource数据库为数据基础,应用模块性指标G-N算法,动态识别了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网络社群结构,进而探讨了社群结构的稳定性,最后基于网络社群特征分析,对社群成员身份的稳定性和风险投资机构间偏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社群现象在我国风险投资网络中广泛存在,且趋势愈发显著;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的变动具有延续性与稳定性;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网络社群特征所呈现出机构间相互偏好在投资行业特征方面倾向于同质,而在投资阶段和投资项目的地理分布特征方面倾向于异质。本文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分析,有助于从网络社群层次探讨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为深入分析联合风险投资的网络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营销
    基于解释学的消费者内疚变化机制研究
    费显政, 游艳芬, 符国群
    2016 (5):  73-84. 
    摘要 ( 232 )   PDF(1103KB) ( 953 )  

    本文以消费者内疚动态变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借助解释学的方法揭示了消费者内疚的变化机制。通过对36个案例的分析,本文得出了消费者内疚变化的六种具体形态,并归纳出导致其变化的四种作用机制,包括情绪自然消退、互惠规则、承诺一致和社会支持。每种机制的作用分别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操控这些因素来服务于自己的营销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零售商形象、品类特征与自有品牌购买意愿
    单娟, 范小军
    2016 (5):  85-95. 
    摘要 ( 223 )   PDF(1131KB) ( 1322 )  

    以往大量文献探讨了商店形象对自有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然而少有研究对其它外部线索,特别是品类特征进行探索。基于线索利用理论,从零售商和品类特征两类线索出发,本文构建了零售商形象、品类特征、自有品牌感知质量与购买意愿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商店形象和自有品牌价格形象正向影响自有品牌购买意愿;品类质量差异和制造复杂程度负向影响自有品牌购买意愿;感知质量在商店形象、自有品牌价格形象和自有品牌购买意愿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对质量差异、制造复杂程度和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效应;消费者价值意识正向调节感知质量和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与战略管理
    家族化管理与企业绩效:规模与家族成员所有权结构的调节效应
    范黎波, 刘云芬, 杨金海
    2016 (5):  96-106. 
    摘要 ( 247 )   PDF(1153KB) ( 963 )  

    本文以2010-2012年中国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考察了在规模和家族成员所有权结构不同的家族企业中,家族化管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家族企业家族化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差异。企业规模负向调节家族化管理和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家族成员所有权结构负向调节家族化管理和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规模小且家族成员所有权集中度高的家族企业,家族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绩效提高;规模大且家族成员所有权集中度高的家族企业,家族化管理不利于企业绩效提高,应该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研究认为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规范,企业需要建立健全适合家族企业发展的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资源的效用度量和匹配测度模型
    董雪艳, 王铁男, 赵超
    2016 (5):  107-121. 
    摘要 ( 268 )   PDF(1126KB) ( 1073 )  

    资源的匹配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效用理论构建了企业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效用度量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资源匹配测度模型,通过对参数的求解,得出了企业资源投入的效用值及资源间匹配关系。为确保模型设计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两类行业中的3家汽车企业和2家医药企业的上市公司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效用值、匹配值与企业实际的资源投资状况相一致。模型为企业提供了测度资源投资效用与匹配状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约束还是制度诱导?——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演变的经验证据
    陈克兢, 李延喜, 孙文章, 杨莉
    2016 (5):  122-136. 
    摘要 ( 301 )   PDF(1175KB) ( 966 )  

    本文以沪深两市700家上市公司2001-2012年的动态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检验了制度环境对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探讨了制度环境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转变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完善的制度环境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却会诱使企业增加真实盈余管理;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制度环境不断改善,为了逃避监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策略逐渐由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变。本文有助于理解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转变的制度根源,为监管部门制定盈余管理治理政策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CEO接班人遴选机制与CEO变更后公司风险承担研究——基于CEO接班人年龄的视角
    刘鑫, 薛有志
    2016 (5):  137-149. 
    摘要 ( 272 )   PDF(1193KB) ( 904 )  

    将CEO接班人的年龄作为其认知特征、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本文研究了董事会成员遴选CEO接班人的决策机制并进一步从年龄的视角分析了CEO变更后公司风险承担问题。以1998至2011年发生CEO变更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运用OLS回归模型和工具变量回归模型,本文检验了董事会成员年龄变化和CEO接班人年龄变化之间的关系及CEO接班人年龄变化对CEO变更后公司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CEO接班人年龄与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年龄显著正相关;CEO接班人年龄与CEO变更后公司风险承担水平反方向变化。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结果拓展了关于CEO变更前置因素和影响后果的理论研究,同时对企业如何在遴选出合适与公司发展的CEO接班人以使公司承担适度风险实现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同时避免财务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绩效考核目的取向与员工工作卷入:内在激励的中介作用分析
    胡蓓, 邱敏
    2016 (5):  150-160. 
    摘要 ( 359 )   PDF(1155KB) ( 1592 )  

    绩效考核目的取向不仅是组织绩效考核过程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还是员工态度及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外关于绩效考核目的取向对员工工作卷入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对来自421位员工的数据进行分析,剖析了绩效考核目的取向对员工工作卷入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评估型绩效考核对员工工作卷入、内在激励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发展型绩效考核对员工工作卷入、内在激励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内在激励在绩效考核目的取向与员工工作卷入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自主性倾向在绩效考核目的取向与内在激励之间不具有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激励型高管股权激励、企业投资方式与控制人收益
    陈效东, 周嘉南
    2016 (5):  161-174. 
    摘要 ( 314 )   PDF(1141KB) ( 995 )  

    本文在识别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非激励型动机的基础上,结合混合型公司治理模式和高管的权力特征将非激励型动机进一步细分为赎买型动机和福利型动机,重点探讨两类非激励型股权激励的企业投资方式偏好以及由此引致的企业投资方式对控制人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两类非激励型股权激励企业的投资方式偏好不同,赎买型股权激励的企业更加倾向于外部并购,而福利型股权激励的企业则更加倾向于内部投资;(2)两类非激励型高管股权激励通过影响企业投资方式的选择而实现提高控制人收益的目的,赎买型股权激励所引发企业的外部并购增加控制性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而福利型股权激励引发企业的内部投资提高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水平。这一研究表明,企业投资方式的选择,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推出非激励型股权激励来提高控制人收益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对员工流失率的协同与互补效应研究
    彭娟, 张光磊, 刘善仕
    2016 (5):  175-185. 
    摘要 ( 399 )   PDF(1093KB) ( 1326 )  

    人力资源实践捆绑及其产生的协同效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者关注的话题。文章以人力资源实践捆绑而形成的协同和互补效应为焦点,引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重点探讨哪些人力资源实践捆绑能带来较低员工流失率。研究发现:(1)当组织试图通过能力发展要素投入降低员工流失率时,需将其与动机激发要素捆绑起来实施;(2)将薪酬激励与绩效挂钩的做法对降低组织员工流失率非常有效;(3)组织实施参与机会要素需同时捆绑实施能力发展要素和动机激发要素才能降低员工流失率。研究结果支持了人力资源实践捆绑所能带来的积极效果,并从实证上发现人力资源实践捆绑内部存在着替代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狂热的研究动态、整合与未来方向
    翁清雄, 臧颜伍
    2016 (5):  186-198. 
    摘要 ( 316 )   PDF(1170KB) ( 1233 )  

    虽然工作狂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也受到了相当的关注,但是相关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却比较缺乏,尤其是关于工作狂热的维度划分依然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对最近20年关于工作狂热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分析,阐明工作狂热的定义,剖析这一概念的结构维度,理清工作狂热产生的原因,以及它对个人与组织的影响。在整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工作狂热与组织文化、工作绩效、职业成长、健康等的关系出发,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设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管理
    高需求状态下交通BOT项目特许决策模型
    宋金波, 靳璐璐, 付亚楠
    2016 (5):  199-205. 
    摘要 ( 184 )   PDF(1020KB) ( 816 )  

    近年来,BOT融资模式在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量的激增,许多交通BOT项目投资方获得了暴利并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本文以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与项目公司收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构建了在消费者意愿支付的价格大于政府确定的价格上限的高需求状态下,交通BOT项目特许期与收费价格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在考虑政府限价政策的作用下,运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出高需求状态下的最优特许期和收费价格,从而为交通BOT项目的前期谈判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省级行政部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G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例
    高宁, 李景平, 冯亮
    2016 (5):  206-219. 
    摘要 ( 183 )   PDF(1346KB) ( 975 )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至今,为实现评价组织机构活动开展成效这一目的,本研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以教育实践活动总要求和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为重点设计维度指标,并逐一分解细化,通过指标筛选和权重确定后形成指标体系,对活动成效做具体测评。经实证应用该体系后,确定可通过测评指标体系对活动的开展成效进行量化评价,且评价结果可作为活动后续优化开展的具体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研究
    企业生态位构筑商业生态竞争优势:宇通和北汽案例比较
    黄江明, 丁玲, 崔争艳
    2016 (5):  220-231. 
    摘要 ( 324 )   PDF(1718KB) ( 1871 )  

    本文旨在以宇通和北汽为案例比较研究对象,探讨企业生态位分离与重叠的模式、演化过程和策略,并揭示由此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伴随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宇通和北汽两家企业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但在企业生态位宽度、生态位演化过程方面,却呈现出不同的特质。通过对宇通与北汽的比较研究,本文发现商业生态系统中存在不同的企业生态位分离与重叠的模式、演化过程及其策略,进而提出基于生态位宽度战略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模型。本研究发现,采用专业化生态位的企业,通过产品系列化,不断创新出分离的生态位,可以降低市场竞争程度;而采用多元化生态位的企业,通过产品平台化,复制出重叠的生态位,会加剧市场竞争,但其产品通用性的提升,又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本研究从生态位的视角揭示了企业市场竞争度、企业产品差异化与同质化的深层次原因,其研究结论对指导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体验营销的价值共创机理研究——以汽车行业为例
    杨学成, 徐秀秀, 陶晓波
    2016 (5):  232-240. 
    摘要 ( 397 )   PDF(1144KB) ( 3385 )  

    本文对汽车行业基于体验营销的价值共创活动展开了案例研究,以总结成功经验,并为其他从事同类价值共创活动的企业提供借鉴。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对价值共创与体验营销的概念演变及要素呈现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基于体验营销的价值共创机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的管理意义在于倡导企业需要营造出让参与各方有效沟通、积极参与、持续互动并形成情感承诺的体验营销环境,并统一内部各个环节的认识,在体验共创的统一调度下协同开展各项价值共创活动,同时还需要关注参与各方关系强度的形成、维系及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