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数据要素管理
    数据要素的类别与定价:基于经济模型分析
    王今朝, 张潇扬, 窦一凡, 黄丽华
    2024 (7):  3-11. 
    摘要 ( 215 )   PDF(2027KB) ( 244 )  
    本文用经济学模型的方法探讨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流通过程中的交易定价问题。根据来源属性的不同,本文分别探讨了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共数据交易定价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数据交易定价,并通过对比二者来探讨数据定价在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规律。本文的模型揭示两个重要结论:首先,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数据经济中有可能是趋同的,但这取决于供方的数据质量与需方的数据“消化”和利用能力;其次,随着数据质量的改进和提升,福利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优价格差异并不是单调变化的。在一定的阈值之下,二者的矛盾和差异会越来越大。上述结论的根源在于数据要素的独特性——数据本身来自全体用户,也有可能通过与其他要素的融合对全体用户带来新的价值并获得利润。上述结论有望对于当前和未来阶段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带来方向性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授权运营制度下公共数据产品与服务的两级定价模型
    王锦霄, 陈刚, 汤珂
    2024 (7):  12-23,42. 
    摘要 ( 201 )   PDF(2476KB) ( 284 )  
    如今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成为引领公共数据流通利用、释放数字经济活力的重要内容,授权运营模式下的公共数据产品定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现实需求,在公共数据运营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基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两级开发模式,首次建立公共数据产品与服务的两级定价模型。在基于成本溢价的价值评估定价基础上,将公共数据产品价格拆解为一级开发的授权使用费溢价和二级开发的技术服务费溢价两部分。同时,将公共数据资源价值评估纳入价格形成机制,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AHP-FCEM)构建公共数据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并通过具体算例展示两级定价模型的实践流程。最后,结合两级定价机制与价值评估体系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给方准入限制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共享激励策略优化设计研究
    冯楠, 程志文, 冯海洋, 李敏强
    2024 (7):  24-42. 
    摘要 ( 76 )   PDF(3099KB) ( 159 )  
    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互联网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安全风险问题的巨大隐患。本文提炼主体属性、行为决策范式与交互规则,建立了以供给方准入限制为基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共享模型,并通过仿真研究了不同参数设置下微观主体的行为变化,探索有效数据共享的激励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安全流通共享,从而创造更大社会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带有供给方准入限制的准入机制和激励策略可以显著促进数据共享,并能降低数据隐私泄露风险对供给方和需求方企业数据安全投资的不利影响,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供给方和需求方形成最优安全管理方案,从而提高整体社会福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跨境流转风险分类监管策略研究
    潘大鹏, 郝亚杰, 乔朋华, 张紫琼
    2024 (7):  43-53. 
    摘要 ( 83 )   PDF(2845KB) ( 118 )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被视为重要战略资源,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跨境流动的风险和挑战也越来越大。如何制定监管政策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权益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本文构建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对结论进行数值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政府必然趋向于采用事后问责监管策略。从企业角度看,总体数据量较少时,禁止跨境流通数据比例低的行业会稳定在合规运营状态,而禁止跨境流通数据比例高的行业则会稳定在违规运营状态;当总体数据量较多时,会有禁止跨境流通数据比例过高的行业也进入合规运营状态,只有禁止跨境流通数据比例处于特定中间范围的行业会继续稳定在违规运营状态。此外,禁止跨境流通数据价值的溢价增长会驱动更多行业进入违规运营状态。本文结论有助于明晰企业在数据跨境流转业务中经营策略变化的基本逻辑,发现政策执行过程的演化规律,为我国数据跨境流转监管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与金融管理
    大气污染与治理的收入和收入不平等效应——对城乡居民四类收入的分析
    马本, 赵康, 张晨涛
    2024 (7):  54-67. 
    摘要 ( 58 )   PDF(1331KB) ( 58 )  
    改善环境质量、实现收入增长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关键,环境污染、污染治理与居民收入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本文构建了2000—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首次基于城乡居民收入及其细分类型,使用逆温和政府治理工具变量,探究了大气污染及其治理的居民收入和收入不平等效应;创新性地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与工具变量检验结合的方法检验了收入效应的非线性特征。研究发现,大气污染降低居民收入,对乡村居民收入的负面冲击大于城镇居民,加剧了城乡收入不均衡,该结论对工资、经营收入同样成立;污染治理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但不足以显著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大气污染对低收入群体收入冲击更大,大气污染越严重,低收入群体收入损失越大,污染治理对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促进随规制力度增加而减弱。微观数据检验表明,健康人力资本是大气污染作用于收入的主要渠道。在污染治理深度攻坚中,应更注重城乡统筹,缓解大气污染对重污染地区、低收入群体的不对称冲击,通过多元污染防治措施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认知能力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陆远权, 蒙媛, 陈莉
    2024 (7):  68-81,95. 
    摘要 ( 44 )   PDF(1333KB) ( 49 )  
    我国扶贫战略已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瞄准相对贫困,据此,缓解农户相对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之举。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文章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严谨性、外向性、顺同性、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五大维度构建非认知能力综合指标,采用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系统考察非认知能力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显著地纾解农户客观和主观相对贫困,且非认知能力每提高一单位,农户发生客观和主观相对贫困概率依次降低28.54%和20.89%。此外,上述五大维度对农户客观和主观相对贫困的影响作用不一。通过工具变量、倾向得分匹配、安慰剂检验等方法检验,上述结论仍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非认知能力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户主性别和教育水平的农户客观和主观相对贫困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对东部地区、男性户主和高教育水平的农户相对贫困抑制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非认知能力通过非农就业和社会资本缓解客观相对贫困,而通过非农就业缓解主观相对贫困。以上研究结论为减轻农户相对贫困和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新的解释与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智技术赋能可持续制造和循环经济的效应研究
    解季非, 马露露, 杨勇, 张晓飞
    2024 (7):  82-95. 
    摘要 ( 92 )   PDF(1497KB) ( 107 )  
    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BDA-AI)为核心的数智技术具有全面赋能可持续制造(SM)和循环经济(CE)的独特潜力,其协同发展是当前全球生产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目前BDA-AI研究仍集中于技术层面,实证研究匮乏,且极少关注其对于SM和CE的赋能效应。基于制度论、资源观、组织文化和动态能力观等理论视角,构建BDA-AI赋能SM和CE的跨领域研究模型;收集中国装备制造业中231家企业的一手数据,采用PLS-SE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外部制度压力(强制压力、规范压力和模仿压力)通过影响企业内部资源(有形资源和劳动力技能)配置,推动BDA-AI采用;BDA-AI对于SM和CE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大数据文化、环境动态性和组织灵活性在模型路径中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沟通如何影响股票定价效率?——基于投资者关注的机制检验
    罗靖怡, 任飞, 陈张杭健, 熊熊
    2024 (7):  96-112. 
    摘要 ( 73 )   PDF(1383KB) ( 74 )  
    互联网沟通平台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开辟了双向交流渠道,从信息发布与接收两个方面优化信息传递过程。本文结合东方财富网股吧中“问董秘”和“热帖”模块数据,同时度量互联网沟通中的信息发布与接收情况,检验互联网沟通的作用及其实现机制。首先,以管理层回复度量信息发布情况,从信息价值角度,将回复分为正面与非正面回复,分别考察互联网沟通中不同质量的管理层回复对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进一步,以投资者关注反映信息接收情况,对互联网沟通影响股票定价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正面与非正面回复分别提高与降低了股票定价效率。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管理层正面回复将提高投资者关注度,进而提高股票定价效率。此外,在管理层正面回复对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中,投资者信息关注发挥的中介作用强于噪声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互联网新闻和时间卷积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股票指数预测研究
    崔笑宁, 苏丹华, 尚维
    2024 (7):  113-127. 
    摘要 ( 57 )   PDF(2641KB) ( 51 )  
    本文针对互联网财经新闻中对于股票市场涨跌的舆论观点,进行文本分析和建模,建立了股票市场领域情感词典,用于对互联网财经新闻文本数据进行积极、消极与中立情绪的情感分析。在情感分析过程中考虑否定副词和转义词,随后建立情感特征并采用时间卷积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对沪深300股票指数进行预测。本文利用Word2Vec方法对大量互联网财经新闻进行训练,以半监督的方式构建互联网新闻语境股票市场领域中文情感词典,该词典能够有效地对股票市场相关新闻中所蕴含的股市涨跌观点和情绪进行识别。为充分利用文本和时序特征,本研究提出了时间卷积与长短时记忆网络相结合的模型TCN-LSTM。经过实证分析对比发现,TCN-LSTM模型的方向预测和短期数值预测效果优于其他深度学习模型。本研究提出了面向特定舆情主题的情感词典构建方法,建立了用于股市预测的互联网新闻情感词典。同时,也发展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金融时间序列预测的新方法。时间卷积和长短时记忆机制的集成解决了特征提取时局部和长期的权衡问题,对深度学习在金融预测领域应用效果的提高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与创业管理
    考虑两类投入模式的企业基础研究激励机制分析
    荣俊美, 陈强, 贾婷
    2024 (7):  128-141. 
    摘要 ( 48 )   PDF(3466KB) ( 47 )  
    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下,政府既要激励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也要提高企业科研成果开放比例,从而扩大知识溢出带来的社会收益;科技领军企业既要投入基础研究以抢占未来科技前沿,也要进行市场化发展以维持企业运营。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考虑科技领军企业直接参与基础研究、出资委托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基础研究两种投入模式,构建“政-企”“企-学”与“政-企与学”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探究政府税收优惠、资金投入、产权协调等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对比不同研发模式的激励机制与效率,并利用Matlab R2020a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表明:(1)相同的政府激励机制,对企业不同基础研究投入模式的激励效果不同;(2)政府对不同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模式应制定差异化的固定资金支持与开放度,尤其应加强企业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产权激励;(3)利润率较低的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努力水平和投入规模更高,利润率较高的企业应在企业产权比重高的政策下选择委托科研模式;(4)企业基础研究投入规模带来的社会声誉价值对不同模式的投入规模和基础研究努力水平均具有提升作用,获得收益的周期越长,对开放式创新生态建设、委托科研模式的成功率均不利。最后,结合我国现状,为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激励机制提出相关对策,为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战略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界搜索与新兴技术企业责任式创新的关系研究——柔性惯例复制的中介作用和知识场活性的调节作用
    曹霞, 张蓝汀, 吕丹
    2024 (7):  142-154. 
    摘要 ( 64 )   PDF(1379KB) ( 101 )  
    本文对跨界搜索、柔性惯例复制、企业责任式创新、知识场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以知识场活性为调节变量,构建了“跨界搜索-柔性惯例复制-责任式创新”的影响关系模型,并以248个新兴技术企业为调查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跨界搜索与企业责任式创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柔性惯例复制在跨界搜索与企业责任式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知识场活跃度在跨界搜索与企业责任式创新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知识场开放度在跨界搜索与企业责任式创新之间起到“倒U型”调节作用。本研究丰富了责任式创新的定量研究,并为企业责任式创新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主体行为演化视角下责任式创新的长效机制研究
    韩菁, 李松梅, 王九天
    2024 (7):  155-167. 
    摘要 ( 52 )   PDF(7424KB) ( 92 )  
    在新兴技术负外部性的情境下探讨科技企业、公众、政府在实施责任式创新过程中的策略演化规律对构建共同实施责任式创新行为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和前景理论,构建了一个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在责任式创新发展的初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内化阶段扮演倡导者、推广者、守门人角色,政府应不断调整奖惩机制使对各方的奖惩之和大于各方参与成本,促使三方稳定策略最终演化为科技企业实施责任式创新、公众参与责任式创新,而政府弱干预责任式创新;科技企业的成本、政府补贴对企业和公众决策的影响显著,而对政府决策影响较小;科技企业的初始状态对政府的策略演化收敛速度有显著影响,公众和政府的初始状态均对科技企业的策略演化收敛速度有显著影响;适度提高决策者的价值感知和损失规避的敏感度有助于政府积极干预以使各方形成良好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润滑剂”抑或“沙砾”?地区关系文化对公司创业的影响
    肖小虹, 余梅, 贺小刚, 赵庆
    2024 (7):  168-180. 
    摘要 ( 52 )   PDF(2272KB) ( 39 )  
    公司创业活动已成为新时期推动企业塑造新优势的重要手段,挖掘公司创业的驱动因素是创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以地区关系文化为视角,探讨了它在公司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相关的边界条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地区关系文化对公司创业的不利影响显著成立,并且该效应在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化水平的地区越加明显。第二,地区关系文化之所以负向影响公司创业,关键的中介传导机制在于它阻碍了公司的研发投入动力、提高了管理层的代理行为动机,无法形成新的业务成长空间。第三,地区关系文化对公司创业的影响作用将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创新政策和反腐政策,即地方政府越强调创新和反腐,则越能够抵消或缓解地区关系文化对公司创业的抑制作用。本文在理论上有助于回应地区关系文化与公司创业之间悬而未决的争议,在实践上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推行创新创业政策及公司是否以及如何制定创业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营销
    高质量如何获得国际好声誉?——基于道德合理性的区域品质策略
    赵卫宏, 刘梦君
    2024 (7):  181-192. 
    摘要 ( 44 )   PDF(1326KB) ( 39 )  
    在国际商务中,经济的高质量并不必然带来国际好声誉。如何从社会层面构建品质的高质量已成为获得国际好声誉的现实命题。本文基于道德合理性理论,从区域层面提出并检验了品质策略及其促使区域品牌获得国际好声誉和东道国消费者接受的预测模型及情境因素。来自购买过外国区域品牌产品的967个样本证据显示,跨国经营的区域品牌可以通过理念品质顺应、价值品质选择和形象品质示范等品质策略获得国际好声誉和东道国消费者接受。这些策略对于区域品牌声誉的相对影响效能由强而弱依次为价值品质选择、形象品质示范和理念品质顺应。此外,区域温暖感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区域品质策略促升区域品牌国际声誉具有不同的调节效应。这些研究结论可以为高质量获得国际好声誉提供理论洞见和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品牌标识与企业绩效——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朱帮助, 韩乐
    2024 (7):  193-206. 
    摘要 ( 77 )   PDF(1300KB) ( 83 )  
    作为一项重要的视觉资产,品牌标识是企业与顾客沟通、塑造企业形象的关键点之一。本文选取2019年世界五百强零售类企业作为数据样本,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探究品牌标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品牌标识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品牌标识通过增强消费者品牌忠诚影响企业绩效。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消费者熟悉度对品牌标识与品牌忠诚的关系没有影响,但在品牌忠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本文拓展了品牌标识与企业绩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同时对企业设计品牌标识以提升企业绩效有一定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场所正念对人际反生产行为的双刃剑效应
    倪丹, 张梦怡, 郑晓明
    2024 (7):  207-218. 
    摘要 ( 114 )   PDF(1305KB) ( 153 )  
    众多企业已引入正念训练以期提升员工效能,但近来研究发现,正念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消极影响。本文基于特质激活理论,旨在探讨工作场所正念对人际反生产行为的双重效应。通过对一家高新技术企业862名员工进行多时点的问卷调研,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场所正念通过同情他人减少了员工的人际反生产行为,并通过自我宽恕增加了员工的人际反生产行为;感知到的团队合作性调节了工作场所正念与同情他人、自我宽恕的关系以及上述中介效应;感知到的团队合作性越高,正念对同情他人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越强,而正念对自我宽恕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越弱。本文揭示了正念对人际反生产行为存在双刃剑效应,研究结果启示企业应辩证地看待正念及其人际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效率劳动投资是薪酬激励失效吗?——基于契约参照点效应的证据
    陈邑早, 陈艳, 刘家镇, 岳新茹
    2024 (7):  219-231. 
    摘要 ( 56 )   PDF(1349KB) ( 90 )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提高企业劳动投资效率是优化宏观经济要素配置与提升微观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高管薪酬契约参照点效应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薪酬相较于契约参照点的得益越少,企业劳动投资效率越低,且上述影响主要存在于垂直参照点和水平参照点维度。此外,相较于得益区域,高管薪酬契约参照点效应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在损失区域更高。进一步,高管薪酬垂直参照点效应的影响显著高于水平参照点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劳动投资不足,高管薪酬契约参照点效应更易导致企业劳动投资过度;相较于劳动密集度高的企业,高管薪酬契约参照点效应的影响在劳动密集度低的企业更大。此外,完善的监督机制(分析师关注、企业内部控制)与激励机制(高管晋升预期)能够显著缓解上述影响。本文的结论能够从薪酬契约治理角度为改善企业劳动投资效率提供一定的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与战略管理
    君子和而不同?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与国有企业董事会异议
    孔晓旭, 唐晓萌, 柳学信
    2024 (7):  232-245. 
    摘要 ( 42 )   PDF(1282KB) ( 25 )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引入非国有资本是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但现有研究缺少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如何影响董事会决策的内在机制研讨。本文以2008—2019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通过增加国有企业董事会异议影响治理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对国有企业董事会异议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政府干预难度、行业竞争程度、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并且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通过增加董事会异议提升国有企业治理绩效,从而实现“君子和而不同”的效果。本研究厘清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董事会内部决策过程及影响机制,能够为进一步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压力、战略反应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分析
    范建红, 刘晓蔓, 李娜
    2024 (7):  246-260. 
    摘要 ( 55 )   PDF(3845KB) ( 50 )  
    为深入探究制度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本文从合法性视角出发,在将制度压力分为强制压力、规范压力和模仿压力的基础上,纳入时间维度,构建了制度压力、战略反应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了模型检验、仿真和灵敏度分析。研究发现,制度压力能够通过顺从型、选择型和操控型3种战略反应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产生影响;随着强制压力、规范压力和模仿压力数值的分别增加,不同战略反应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量均会随之提高;强制压力、规范压力和模仿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逐渐增强。研究结果可以为企业在制度压力下选择合理的战略反应,恰当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研究
    国有企业如何管理组织身份模糊?——基于南星的纵向案例研究
    肖咪咪, 黄菲菲, 贾良定
    2024 (7):  261-274. 
    摘要 ( 149 )   PDF(1800KB) ( 125 )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国有”性质决定其具有高度制度依赖性,组织内部需要维持身份模糊状态以适应高度不确定的制度环境变化。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一家国有企业2004—2021年的身份模糊管理过程,研究发现,身份模糊以不同的状态存在于国有企业之中,呈现出“不透明→手段模糊→多歧义→边界模糊”的演化路径,管理者与组织成员的互动是推动身份模糊状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其中,高层管理者采取的策略包括激活裂变、选择性回应、构建反身份和情感共鸣;组织成员的反应包括审视自我、群体分化、群内区隔和情感认同。身份模糊经过管理者的有效引导发挥着吸引参与身份讨论、构造内部协商空间、合理限定解释范围以及塑造跨界融合特性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采用内部视角研究国有企业身份变革的过程,对现有从外部合法性视角开展的研究形成了有效补充,同时丰富了关于身份模糊积极面的研究,为理解国有企业组织身份变革、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洞见和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无名小卒”到“崭露头角”:数字化背景下生态参与者的制度拼凑策略与合法性获取研究
    贺锦江, 周影, 倪文斌
    2024 (7):  275-288. 
    摘要 ( 86 )   PDF(1820KB) ( 64 )  
    数字技术为生态参与者突破被动地位、实现身份跨越提供了可能性。对参与者而言,其身份跨越不仅仅要应对资源约束,更要应对企业身份变化之后的制度压力。本研究尝试从制度拼凑策略出发,以西湖茶业领域的生态参与者竺顶茶业为案例研究对象,剖析生态参与者如何通过探索型和利用型制度拼凑策略成长为生态主,并获取合法性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1)生态参与者在搭建数字平台和构建生态系统两阶段分别采用探索型和利用型制度拼凑策略。(2)探索型制度拼凑通过“聚合制度元素”“重构制度资源”“跨生态即兴创造”帮助企业获得企业层面合法性。利用型制度拼凑通过“聚焦制度体系”“重组制度元素”“本生态即兴发挥”帮助企业获得生态系统层面合法性。(3)企业要根据情境选取两种制度拼凑策略,探索型制度拼凑更适合于企业受到资源约束强、能力较弱的情境,利用型制度拼凑更适合于企业有一定的资源基础、能力的情境。(4)市场响应机制和平台治理机制是触发企业选取制度拼凑策略的两种主要机制。本研究贡献于生态参与者、制度理论和制度拼凑领域的研究,为中小企业如何参与产业数字化变革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