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丽娜,王国聘.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J]. 社会主义研究, 2008,(1):11-13
[2] 李大元,孙妍,杨广. 企业环境效益、能源效率与经济绩效关系研究[J]. 管理评论, 2015,27(5):29-37
[3] 申曙光. 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31(3):31-37127
[4] 刘思华. 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客观依据与深层逻辑[J]. 生态经济, 1999,(2):1-5
[5] 潘禾.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观点评析[J]. 绿色科技, 2014,(2):18-20
[6] 王如松. 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23(2):125-132
[7] 王鸣远,杨素堂. 中国荒漠化防治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20(2):1-6
[8] 施晓清. 产业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生态管理理论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20(6):80-86
[9] 黄勤,曾元,江琴. 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25(2):111-120
[10] 陆小成. 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二重性与体制改革——以北京为例[J]. 生态经济, 2017, 33(3):189-192
[11] 田智宇,杨宏伟,戴彦德.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研究[J]. 中国能源, 2013,35(11):9-13
[12] 王文清.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30(5):16-19
[13] 朱松丽,李俊峰.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世界环境, 2010,(1):72-75
[14] 王会,王奇,詹贤达. 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2(3):27-31
[15] 严耕,林震,吴明红.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10):7-12
[16]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ecci课题组严耕. 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11):13-18
[17] 魏晓双.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18] 蒋小平. 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42(1):61-64
[19] 张欢,成金华. 湖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3(3):44-53
[20] 黄茹. 厦门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厦门: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1] 杜勇. 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理论月刊, 2014(4):138-142
[22] 杜宇,刘俊昌.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09,27(3):60-63
[23] 朱玉林,李明杰,刘旖.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城市生态文明程度综合评价——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5):77-80
[24] 易杏花,成金华,陈军.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 统计与决策, 2013,(18):32-36
[25] 崔春生. 基于Vague集的网上机票比价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35(2):437-444
[26] Atanassov K.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J].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86,20(1):87-96
[27] Gau W. L., Buehrer DJ. Vague Se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1993,23(2):610-614
[28] Burillo P., Bustince H. Vague Sets are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J].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96,79(3):403-405
[29] 崔春生. 基于Vague集理论的各地区人口老龄化横向对比研究[J]. 管理评论, 2016,28(4):7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