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 2007,62(4):339-350 [2] 曾铁城,胡品平.几种典型高新区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以广东省高新区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1,31(5):48-51 [3] 顾朝林,王颖,邵园,等.基于功能区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以绍兴城市群为例[J].地理学报, 2015,70(8):1187-1201 [4] 李金龙,苏妮娜.行政区划体制三次变迁及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启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6,18(3):39-46 [5] 陈浩,张京祥.功能区与行政区"双轨制":城市政府空间管理与创新——以南京市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17,37(10):59-67 [6] 殷洁,罗小龙,肖菲.国家级新区的空间生产与治理尺度建构[J].人文地理, 2018,33(3):89-96 [7]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8] 林拓,刘君德.开发区与乡镇行政体制关系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 2002,22(2):196-199 [9] 曹子坚,贾云鹏,张伟齐.行政区经济约束下的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9,23(10):37-41 [10] 胡彬.开发区管理体制的过渡性与变革问题研究——以管委会模式为例[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4,36(4):72-80 [11] 庞明礼,徐干.开发区扩张、行政托管与治权调适——以H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8(2):66-70 [12] 孙涛,刘慕鑫.滨海新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基于经济功能区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 2009,(2):27-33 [13] 胡志军,盛华根.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路径分析——基于苏州、青岛和无锡高新区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29(8):32-34 [14] 蒋万芳,邓毛颖,肖大威.基于区市合一战略的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方略[J].城市问题, 2012,(7):92-95 [15] 程郁,吕佳龄.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是体制复归,还是创新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34(6):91-101 [16] 于本瑞,徐庆松,杨亚萍.开发区联动乡镇发展模式探讨[J].经济纵横, 2014,(11):117-120 [17] 胡丽燕.开发区托管行政区:因果透视与改革思路——基于法律地位与性质分析的视角[J].经济地理, 2016,36(11):62-68 [18] 胡丽燕,王开泳.开发区托管的不良后果与改革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 2016,23(11):10-12 [19] 胡德,刘君德.政区等级、权力与区域经济关系——中国政府权力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 2007,(6):11-13 [20] 匡贞胜.职能转变、资源配置与特大镇行政体制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 2020,(6):19-24 [21] 范毅,徐勤贤.城镇化进程行政区划调整与改革成效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7 [22] 刘君德.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 2006,26(6):897-901 [23] 杨龙,彭彦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J].政治学研究, 2009,(4):61-66 [24] Wu F. The (Post-) Socialist Entrepreneurial City as a State Project:Shanghai's Reglobalisation in Question[J]. Urban Studies, 2003,40(9):1673-1698 [25] Chien S. S., Gordon I. Territorial Competi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J]. Regional Studies, 2008,42(1):31-49 [26] 张玄,冉光和,陈科.金融集聚对区域民营经济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J].管理评论, 2019,31(10):72-84 [27] 李明珊,孙晓华,孙瑞.要素市场化、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率[J].管理评论, 2019,31(5):40-52 [28] 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 2003,27(3):20-25 [29] 刘炳胜,王然,陈晓红,等.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动态演进规律空间差异化研究[J].管理评论, 2017,29(1):93-104 [30] 谢子远.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 2011,32(11):52-58 [31] 刘满凤,李圣宏.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效率研究[J].管理评论, 2016,28(1):42-52 [32] 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 2014,49(4):76-88 [33] Griffith R., Reenen R. J. V. Mapping the Two Faces of R&D:Productivity Growth in a Panel of OECD Industri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86(4):883-895 [34] Khalifah N. A., Mohd Salleh S., Adam R. FDI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and the Technology Gap in Malaysia'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Industries[J]. 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 2015,29(1):142-160 [35] 郝春虹,刁璟璐.税收努力度、公共支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区的空间计量测度[J].经济经纬, 2019,36(1):157-164 [36] 柯善咨,向娟. 1996-2009年中国城市固定资本存量估算[J].统计研究, 2012,29(7):19-24 [37] 赵志耘,杨朝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解释:1979-2009年[J].财经问题研究, 2011,(9):3-12 [38] 卞继超.开发区"一区多园"发展对行政区经济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