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长森,郭建华,金浩,等. 基于WSR方法论的企业安全风险管控模式研究——"11·22"中石化管道泄漏爆炸事故案例分析[J]. 管理评论, 2017,29(1):265-272
[2] 王起全,吴嘉鑫. 基于STAMP模型的地铁拥挤踩踏应急联动系统设计[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26(12):158-162
[3] 王嘉悦,翁文国,张小乐. 基于互相关算法的人员密集场所人群运动速度特征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10(6):5-11
[4] 李焘,金龙哲,马英楠,等. 大型活动客流监测预警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8(4):75-80
[5] 王起全. 中小学校园拥挤踩踏事故风险评估指标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22(1):149-156
[6] 孙赟,李明涛,姚晓晖. 基于BP神经网络人群流量预测的实现[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6(2):61-65
[7] 洪小娟,姜楠,洪巍,等. 媒体信息传播网络研究——以食品安全微博舆情为例[J]. 管理评论, 2016,28(8):115-124
[8] 刘怡君,陈思佳,黄远,等.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网络舆情传播分析及其政策建议——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为例[J]. 管理评论, 2016,28(3):221-229
[9] Lee R. C., Hughes R. L. Exploring Trampling and Crushing in a Crowd,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05, 31(8):575-582
[10] Hughes R. L. The Flow of Large Crowds of Pedestrians[J].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00,53:367-370
[11] Henein C. M., White T. Macroscopic Effects of Microscopic Forces between Agents in Crowd Models[J]. 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7,373(36):694-712
[12] Heigeas L., Luciani A., Thollot J. A Physically-based Particle Model of Emergent Crowd Behaviors[R]. Moscow: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 Vision, 2003
[13] Helbing D., Farkas I., Vicsek T. 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J]. Nature, 2000,407(6803):487-490
[14] 马向阳,王宇龙,汪波,等. 虚拟品牌社区成员的感知、态度和参与行为研究[J]. 管理评论, 2017,29(6):1-12
[15] 李燕凌,苏青松,王珺. 多方博弈视角下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社会信任修复策略[J]. 管理评论, 2016,28(8):250-259
[16] 王敏,李淑敏. 工作负荷对个体感知到的团队内冲突的影响——控制点及情感信任的调节作用[J]. 管理评论, 2017,29(4):122-133
[17] 李成龙,李元洲,孙焕,等. 不同形状出口处的人员拥挤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4,14(1):137-141
[18] 张青松,刘金兰,赵国敏. 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后果微观建模及模拟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8(4):164-168
[19] 寇丽平. 群体性挤踏事件原因分析与预防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16-22
[20] 胡清梅,方卫宁,李广燕,等. 公共建筑环境下行人行为特性及拥挤机理研究综述[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18(8):68-73
[21] 陈建宏,代伟,李志江. 基于回归分析的群集疏散时间模型优化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21(8):30-35
[22] 屈云超,高自友,李新刚. 考虑从众效应和信息传递的行人疏散建模[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4,14(5):188-193
[23] 卢春霞. 人群流动的波动性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16(2):30-34
[24] 单雪强,苏国锋. 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统计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20(4):165-170
[25] 庞素琳,房秋文,蔡牧夫. 多主体协同治理下城市密集建筑群火灾风险管理与应用[J]. 管理评论, 2016,28(8):260-272
[26] 王起全. 基于赋权关联度算法的地铁拥挤踩踏事故风险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23(5):94-100
[27] 贾刘耀,毛华松,杜春兰. 基于社会信息网络环境下人群聚集频发的公共空间安全设计研究[J]. 中国园林, 2015,31(9):60-64
[28] 卢文刚,蔡裕岚. 城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应急管理研究——以上海外滩"12.31"特大踩踏事件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5,22(5):118-124
[29] 任常兴,吴宗之,刘茂. 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15(12):102-106
[30] 梅强,张菁菁,刘素霞,等. 安全评价制度目标偏离的形成机理研究[J]. 管理评论, 2017,29(5):216-225
[31] 刘艳,汪彤,丁辉,等. 地铁车站拥挤踩踏事故风险评价DEA模型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23(10):100-104
[32] 张立茂,刘梦洁,吴贤国,等. 基于DEA的地铁站拥挤踩踏风险分析[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4,31(4):76-82
[33] 佟瑞鹏,李春旭,郑毛景,等. 拥挤踩踏事故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及其优化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23(12):90-94
[34] 赵冬月,施波,陈以琴,等. 协同管理对城市韧性增强机制的影响[J]. 管理评论, 2016,28(8):207-214
[35] 吕景胜,郭晓来. 重大节假日热点景区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3,(6):86-90
[36] 李安楠,邓修权,赵秋红. 分形视角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组织动态重构——以8.12天津港爆炸事件为例[J]. 管理评论, 2016,28(8):193-206
[37] 人民网. 上海公布"12·31"外滩踩踏事件调查报告[DB/OL].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121/c1057-26425399.html
[38] 新华网. 略说纽约名胜如何管理客流[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0/09/c_113315077.htm
[39] 韩志明. 信息支付与权威性行动——理解"闹决"现象的二维框架[J]. 公共管理学报, 2015,12(2):42-54
[40] 赵金楼,成俊会. 基于SNA的突发事件微博舆情传播网络结构分析——以"4.20四川雅安地震"为例[J]. 管理评论, 2015,27(1):148-157
[41] 郭巍青. 现代性风险反思呼唤公民社会建设[J]. 探索与争鸣, 2011,(2):19-20
[42] 南方周末. 专家解析上海踩踏事故四大诱因:预案、台阶、信息、日常[DB/OL].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933
[43] Sime J. D. Crowd Psychology and Engineering[J]. Safety Science,1995,21(1):1-14
[44] Pauls J. The Movement of People in Buildings and Design Solutions for Means of Egress[J]. Fire Technology,1984,20(1):27-47
[45] 财新网. 李艳红:外滩事故中应如何传播关键信息[DB/OL]. http://opinion.caixin.com/2015-01-04/100770666.html
[46] 何雨. 城市大型群体活动的安全风险与管控路径[J]. 上海城市管理, 2012,(4):48-52
[47] 闪淳昌.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调查与思考[J]. 江苏社会科学, 2015,(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