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治理委员会. 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 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5
[2] 詹姆斯·罗西瑙. 没有政府的治理[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 格里·斯托克,华夏风. 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 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 1999,(2):19-29
[4] 罗伯特·罗茨. 新的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5] 俞可平. 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 南京社会科学, 2001,(9):40-44
[6] 韩冬雪. 衡量国家治理绩效的根本标准[J]. 人民论坛, 2014,(4):34-36
[7] 薛澜,张帆,武沐瑶.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研究:回顾与前瞻[J]. 公共管理学报, 2015,12(3):1-12
[8] 殷路路,李丹青. "善治"与"善制":现代化视阈下我国国家治理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互动逻辑[J]. 理论研究, 2016,(4):60-64
[9] 赖先进. 改进和创新党的执政方式提升国家治理绩效[J]. 中国党政干部论, 2014,(4):74-76
[10] 李放. 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5(4):29-35
[11] World Bank. 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EB/OL]. http://info.worldbank.org/governance/wgi/index.aspx#home, 2015-02-05
[12] Matthew S., Joachim N. Governance Indicators:A Users' Guider(2nd edition)[R]. New York: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07
[13] Claire Naval, Sylvie Walter and Raul Suarez de Miguel ed, Measuri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Metagora[J]. OECD Journal on Development, 2008,9(2):83-93
[14] 萧鸣政,张博. 中西方国家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比较[J]. 行政论坛, 2017, 24(1):19-24
[15] 俞可平. 关于国家治理评估的若干思考[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8(3):1-2
[16] 薛澜. 顶层设计与泥泞前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J]. 公共管理学报, 2014,11(4):1-6
[17] 何增科. 中国治理评价体系框架初探[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8,(5):1-8
[18] 臧雷振. 治理类型的多样性演化与比较——求索国家治理逻辑[J]. 公共管理学报, 2011,8(4):40-49
[19] 唐皇凤. 构建法治秩序: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5(4):19-28
[20] 徐琳,谷世飞. 公民参与视角下的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5(4):36-42
[21] 柳新元. 国家的治理方式、治理成本与治理绩效[J]. 江海学刊, 2000,(4):40-44
[22] 徐文伟,周雄,郭壮明,等. 梧州市"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研究[J]. 市场论坛, 2011,(2):3-7
[23] 鄢一龙,吕捷,胡鞍钢. 整体知识与公共事务治理: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年规划[J]. 管理世界, 2014,(12):70-78
[24] 胡鞍钢,杨竺松. 中美国家治理绩效比较[J]. 国家治理, 2014,(8):3-16
[25] 丁志刚. 论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5,16(3):60-67
[26] 唐勇. 国家治理评价指标设计的法理分析[J]. 观察与思考, 2015,(4):54-59
[27] 胡联合,胡鞍钢,魏星. 国家治理:社会矛盾的实证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5(3):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