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 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 经济学(季刊), 2020,19(4):1401-1418 [2] 陈荣达,余乐安,金骋路.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未来挑战[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37(1):3-22 [3] 谢平,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 2012,(12):11-22 [4] 吴晓求. 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J]. 财贸经济, 2014,(1):14-23 [5] 吴晓求. 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 财贸经济, 2015,(2):5-15 [6] 郑联盛. 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 国际经济评论, 2014,(5):103-118 [7] 王国刚,张扬. 互联网金融之辨析[J]. 财贸经济, 2015,(1):5-16 [8] 秦志华,林莹,吴畏,等. 软信息对于网络信贷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中国农业银行数据网贷的探索性案例分析[J]. 管理评论, 2018,30(11):275-288 [9] 李继尊.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 管理世界, 2015,(7):1-7 [10] 黄益平,黄卓. 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J]. 经济学(季刊), 2018,17(4):1489-1502 [11] 黄益平,陶坤玉. 中国的数字金融革命:发展、影响与监管启示[J]. 国际经济评论, 2019,(6):24-35 [12] 刘澜飚,沈鑫,郭步超. 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J]. 经济学动态, 2013,(8):73-83 [13] 王达.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 国际金融研究, 2014,(12):47-57 [14] 王静. 基于金融功能视角的互联网金融形态及对商业银行的冲击[J]. 财经科学, 2015,(3):56-65 [15] 郑志来.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基于"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视角[J]. 财经科学, 2015,(5):34-43 [16] 黄益平. 互联网金融解决了普惠金融的痛点[J]. 企业观察家, 2016,(5):49-51 [17] 申创,刘笑天. 互联网金融、市场势力与商业银行绩效[J]. 当代经济科学, 2017,39(5):16-29 [18] 熊健,张晔,董晓林.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挤出效应还是技术溢出效应?[J]. 经济评论, 2021,(3):89-104 [19] 王诗卉,谢绚丽. 经济压力还是社会压力:数字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数字化创新[J]. 经济学家, 2021,(1):100-108 [20] 胡俊,李强,刘颖琛,等. 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对零售贷款的影响——基于年报的文本分析[J]. 管理评论, 2021,33(11):298-311 [21] 郭品,沈悦. 互联网金融加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 南开经济研究, 2015,(4):80-97 [22] 邱晗,黄益平,纪洋. 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行为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理财的视角[J]. 金融研究, 2018,(11):17-29 [23] 孟娜娜,粟勤,雷海波. 金融科技如何影响银行业竞争[J]. 财贸经济, 2020,41(3):66-79 [24] 孟娜娜,粟勤. 挤出效应还是鲶鱼效应:金融科技对传统普惠金融影响研究[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0,40(1):56-70 [25] Tang H. Peer-to-Peer Lenders versus Banks: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9, 32(5):1900-1938 [26] 盛天翔,范从来. 金融科技、最优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J]. 金融研究, 2020,(6):114-132 [27] 赵瑞瑞,张玉明,刘嘉惠. 金融科技与企业投资行为研究——基于融资约束的影响机制[J]. 管理评论, 2021,33(11):312-323 [28] 傅秋子,黄益平. 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J]. 金融研究, 2018,(11):68-84 [29] 潘爽,魏建国,胡绍波. 互联网金融与家庭正规信贷约束缓解——基于风险偏好异质性的检验[J]. 经济评论, 2020,(3):149-162 [30] 吴雨,李成顺,李晓,等. 数字金融发展对传统私人借贷市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管理世界, 2020,36(10):53-64 [31] Hung A., Parker A. M., Yoong J. Defining and Measuring Financial Literacy[R]. RAND Working Paper Series WR-708, 2009 [32] Bernheim B. D., Garrett D. M.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Education in the Workplace: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Household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3,87(7):1487-1519 [33] Dohmen T., Falk A., Huffman D., et al. Are Risk Aversion and Impatience Related to Cognitive Abi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0,100(3):1238-1260 [34] 张号栋,尹志超. 金融知识和中国家庭的金融排斥——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 2016,(7):80-95 [35] 黄锐,赖晓冰,唐松. 金融科技如何影响企业融资约束?——动态效应、异质性特征与宏微观机制检验[J]. 国际金融研究, 2020,(6):25-33 [36] 唐松,伍旭川,祝佳. 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特征、机制识别与金融监管下的效应差异[J]. 管理世界, 2020,36(5):52-66 [37] 万佳彧,周勤,肖义. 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 经济评论, 2020,(1):71-83 [38] 谢绚丽,沈艳,张皓星,等. 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18,17(4):1557-1580 [39] 杨伟明,粟麟,孙瑞立,等. 数字金融是否促进了消费升级?——基于面板数据的证据[J]. 国际金融研究, 2021,(4):13-22 [40] 张勋,杨桐,汪晨,等. 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理论与中国实践[J]. 管理世界, 2020,36(11):48-63 [41] 钱海章,陶云清,曹松威,等.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37(6):26-46 [42] 滕磊,马德功. 数字金融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吗?[J]. 统计研究, 2020,37(11):80-92 [43] 丁杰.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理论及现实悖论[J]. 财经科学, 2015,(6):1-10 [44] 黄海龙. 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 上海金融, 2013,(8):18-23 [45] 徐立,吴文锋. 地区差异会影响金融与实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程度吗?——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视角[J]. 管理评论, 2021,33(12):3-14 [46] Escribano A., Fosfuri A., Tribó J. A. 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 2009,38(1):96-105 [47] 张文菲,金祥义. 普惠金融与银行风险承担:事实考察与机理分析[J]. 当代财经, 2020,(1):51-64 [48] 陈强. 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49] Riquelme A., Berkowitz D., Caner M. Valid Tests when Instrumental Variables do not Perfectly Satisfy the Exclusion Restriction[J]. The Stata Journal, 2013,13(3):528-546 [50] 魏丽萍,陈德棉,谢胜强. 互联网金融投资决策:金融素养、风险容忍和风险感知的共同影响[J]. 管理评论, 2018,30(9):61-71 [51] 尹志超,仇化. 金融知识对互联网金融参与重要吗[J]. 财贸经济, 2019,40(6):70-84 |